(二)熏习理论

(二)熏习理论

1.熏习理论的演化

唯识学的熏习理论包括能熏四义和所熏四义,其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此就主要理论进行梳理,以简要说明其发展脉络。

(1)无表业概念的提出。

说一切有部无表业概念是较早带有熏习色彩的概念。无表业是指由身、语二表业引生的潜存在有情身中的潜在影响力,这里的“引生”有熏习的色彩。按照唯识学种子的熏习概念,熏习分为能熏和所熏,能熏要具备四义,所熏也要具备四义。

表业与无表业的关系是引生与被引生的关系。如果与种子的理论相对照,也可分为能引和所引,表业只有身业和语业,此二表业能引生无表业,《顺正理论》卷三三说:

唯身语业,表无表性,意业不然,以意业中无彼相故。[8]

《成唯识论》卷二提出了能熏的四义:(1)有生灭,(2)有胜用,(3)有增减,(4)与所熏和合而转。有部提出的身语二业作为表业,其性质与《成唯识论》能熏的前三义有相似之处。但表业与无表业是前后相续的关系,因此用引生这一概念,这一点与能熏的第四义有本质上的不同。

能熏的第四义,《成唯识论》卷二说:

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9]

能熏与所熏是同时同处,而表业与无表业是前后相续的。下面将就无表业,即被表业所引生的潜势力与唯识学种子中的所熏的四义进行比较。

《成唯识论》卷二提出了所熏的四义:(1)坚住性,(2)无记性,(3)可熏性,(4)与能熏共和合性。有部提出的无表业作为一种潜在力量具有延续性,但是其只存在于色、欲二界中,所以只能在现世存在,无法恒久传递。故《阿毗达磨藏显宗论.辩业品》卷十八说:

欲、色二界皆有无表,决定不在无色界中,以无色界中有伏色想故,厌背诸色入无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或随何处有身语转?唯是处有身语律仪。无色界中无身语转,故彼无有身语律仪。[10]

所熏的第一义,《成唯识论》卷二说:

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生,故名熏习。[11]

可见能熏与所熏是同时同地的,在这一点上,无表业与所熏是不同的,无表业是由表业引生,所以表业与无表业是前后相续的关系,因此无表业与所熏的第四义是相悖的。

有部的无表业概念与唯识学的种子理论相比,虽然还很粗糙,但是它作为熏习概念演变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有重要意义的。

(2)“不失坏”概念的提出。

正量部的“不失坏”概念是在发展和改造无表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故《大乘成业论》卷一说:

由善、不善身语二业,蕴相续中引别法起,其体实有,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说此法名为增长,有说此法名不失坏,由此法故,能得当来爱、非爱果。意业亦应许有此法,若不尔者,余心起时此便断灭。心相续中若不引起如是别法,云何能得当来世果?是故定应许有此法。[12]

首先,正量部提出意业亦可作为表业。如果意业既非表业又非无表业,那么意业就无法被纳入到因果关系当中。而意业是依于心法的,心法具有不持续性,所以意业只能作为表业而不能作为无表业而存在。其次,正量部将无表业立为非心非色的不相应行法。色法只存在于下二界,而不相应行法便于三界,因此不相应行法还具有连续性。

(3)“随眠非缠”概念的提出。

大众等部的“随眠非缠”说认为,缠即为烦恼意,是烦恼生起于当前之意,随眠是烦恼的一种潜存状态。《俱舍论记.分别随眠品》卷十九说:

随眠应是心不相应同大众部等,彼计随眠是心不相应,谓诸烦恼于正起位,于自相续引起别法,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名为随眠。[13]

这种缠与随眠的理论非常接近于唯识学种子的熏习理论。随眠作为一种潜存的力量,生起现行即为缠;另一方面缠作为现行的烦恼又会以一种潜存力量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这就是随眠。

(4)经部的熏习理论。

经部种子的理论是最接近于唯识学种子的理论了。唯识学认为,种子是本识中的相分,种子生起现行,现行亦为本识所摄。种子熏习现行,现行熏习种子,形成了种子与现行互熏的二重因果关系,但整个熏习过程都没有离开识,都是本识的变现和展开,因此,唯识学的种子体现了识的翕辟开阖的流动过程。经部师认为万法是唯“思”,整个熏习过程都是在“思”中完成的。经部万法唯“思”的观念继承了经量部譬喻论师的观点,经量部譬喻论师认为:“谓譬喻者说,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为遮彼说显异熟因及异熟果俱通五蕴。”[14]经部师继承了譬喻论师的观点,《俱舍论颂疏》卷十三说:

然经部宗,总有四思: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身思,四、发语思。前二意业,第三身业,第四语业。……故论云:谓前加行,起思惟思,我当应为如是如是,所应作事,名为思业;既思惟已,起作事思,谓随所思,作所作事,能发身语,名思已业。[15]

由此可知,经部师是将整个世界摄入到“思”的范围内进行论证的,它的熏习是在思的范围内完成的。

经部师与唯识学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没有建立“阿赖耶识”。这就是经部的种子在许多理论方面存在困难,如:一、所熏所依之体的连续性的问题,二、同时因果的问题。

《成唯识论》中所熏的第一义“坚住性”,即是说阿赖耶识始终一类相续,即具备此条件,所以具有持种之功能。经部师也看到了种子作为一种潜在力,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必须有连续性和持久性的,成立了相续心的理论。根据相续心理论,心部分就具有了阿赖耶识的功能,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二说:“谓譬喻者,分别论师执,灭尽定细心不灭。”[16]《成唯识论》中所熏的第四义:“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能熏的第四义“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因此,唯识学种子的理论能熏与所熏是同时同处的,也就是具备了因果同时性。经部种子的理论则认为“诸行无具生因”,这样能熏与所熏就不能同时存在,因此经部熏习的理论是前念熏习后念,其的因果关系是异时因果。

2.唯识学种子的熏习理论

何谓熏习?《成唯识论》卷二说:“令种生长,故名熏习。”[17]熏习理论又分为能熏四义和所熏四义。法具备同类相续,能持习气,平等的容纳善恶的各种习气,性自在,并且所熏法和能熏法在同时同处,此即为所熏。只有第八识具备这个条件,始终持续不断,才能够称为所熏。第八识本身就被称为三藏,即: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是第八识的当体功能,同时第八识又是独立自在的、虚疏的,所以可以持习气。

能熏四义包括有生灭变化和增减变化,如果是恒常不变,就不能够称为能熏。另外还要有殊胜的力量以及和所熏同时同处。前七识被称为七转识,不是恒常不变的,并且有生灭变化和增减变化,所以七转识也可以成为能熏。这样本识与转识分别具备了所熏和能熏的条件,熏习理论就建立起来了。韩廷杰在《成唯识论校释.序言》说:

前念种子可生后念种子,亦可生现行,现行又可熏习形成种子储存于阿赖耶识当中,这就构成了三法二重因果。[18]

三法是指:“能生的旧种子、现行和现行所熏的新种子”,二重因果是指:“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二重因果都是在识内进行的。吴学国在《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说:

识既是诸法的实际存在,又是世界的本原,伸缩阖辟,千变万化,皆不出识之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