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佛教的根本特征

(二)长安佛教的根本特征

1.长安佛教的思辨性和理性

长安佛教继承印度佛教的重分析、重思辨的传统,将中国古代思辨哲学发挥到了极致。这个传统的最终根源自然来自印度佛典,但是中国佛教学者运用这个源流,创造性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思辨成分,使这种思辨哲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如果对比经典翻译文本和长安佛教学者的注疏和著述,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从语言形式到思维方式的不同。除了长安的唯识学以外,如果说印度佛教偏重了繁琐的名相和细密的心理分析,长安佛教哲学则更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本质和现象、思维和名相、现实和解脱的关系。印度佛教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假名性和“遮铨”这一方面,所以在思辨的文本之外经常加入各种譬喻和故事,但中国佛教学者很少利用这种形式,中国佛教学者更侧重于吸收玄学的“言不尽意”说,强调通过言外之意把握佛教的实质,因而形成中国佛教特有的缠绵曲折的表述方式。如果对比一下同样阐述“缘起性空”的“中道”思想,将鸠摩罗什所译经论和他同慧远的书信往来和被鸠摩罗什称作“秦地解空第一”的僧肇加以比较,前者是侧重从否定方面来阐释和把握“空”的实质,而僧肇则通过语言的肯定与否定纠缠在一起,由肯定达至否定的一面,由否定达致肯定的一面的方式对同样的命题加以论述,似乎更能进一步表达所要论述的问题,思辨性似乎也更为加强。

长安佛教的思辨性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华严佛教哲学上,它通过用独特的理论和语言论述现象和本质(“理”与“事”)、普遍和特殊(“一”与“多”)、“十玄门”、“六相”等的关系,将东西方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达到了中国佛教思辨的顶峰,一方面影响了后世宋明理学的思辨体系的完备,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东西方思想沟通的桥梁。

2.长安佛教的创造性解释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同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这是任何一种非绝对封闭性文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文化现象。一般来讲,外来文化遭遇到强大的本土文化,或者销声匿迹,或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求得发展,人类历史中不乏这两种文化现象。但是中国佛教在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了它以外来文化的母本为基础,吸收、运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内容,将外来文化成功地予以创造性的解释,自觉地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求得自身的被理解、发展、创新和最终完成本土化。完全可以这样讲,佛教的中国化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由冲突到融合的典范之一,直至今天还能对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丰富本土文化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借鉴。

长安佛教的创造性解释主要体现在吸收了中国先秦至两汉时代的注疏学传统。中国佛教学者主要依据翻译过来的印度佛教典籍进行注疏,在注疏过程中大量吸收中国原有的注疏学传统,建构新的学说和理论体系。这方面依然以华严佛教哲学为代表,他们对充满夸张和神话色彩的《华严经》做出了逻辑分明的理性阐释,实际上展现了当代西方解释学的原理和追求的目标。

3.长安佛教的批判性和包容并蓄

同当时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兼容并蓄相联,长安佛教展示了它的宽阔胸怀和国际性眼光,特别是同唐代的长安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适应,中国化的佛教表现出了虚怀若谷、容纳百家的气度胸襟,将当时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乃至儒道二家都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种批判性和包容性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一。

最能展示这种批判性和包容性的佛教理论突出地体现在隋唐佛教的判教理论,它将整个印度佛教的不同学说乃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各种学说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列,最终将传统的儒道二家也纳入自己的判教体系,从而在最高的范围内完成了自己的学说批评,并由此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这种独特的判教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佛教的自身革新和文化批评,即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仍然有它值得借鉴的价值。

4.长安佛教的学术性和民众化的结合

长安佛教在其鼎盛时期既有帝王的皈依和支持,也有全社会范围内的禁佛事件;既有出入于帝王身边的高僧,也有逃遁的隐士;既有最精致的思辨性极强的理论体系,也有民间普遍的信仰。在长安佛教的发展史上,尽管有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僧侣,但大多数佛教学说和高僧都能够自觉的协调理论和普及、出世和现实的关系,一方面最大限度上争取帝王的支持、加强理论的深度,一方面同样重视佛教在社会上的普及和影响,基本上做到信仰、修行和传教的统一。

长安佛教同时自觉注意自身和当时社会文化界各种人士的交流和共同吸收,将佛教观念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方方面面。隋唐时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音乐、诗歌、绘画、书法、建筑、民俗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同佛教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

5.长安佛教蕴含着丰富的普世价值

当今世界,人类的文化一方面自觉追求充分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的冲突也在地区、全球范围日益加剧,如何缓解地域文化的冲突,达到人类的和平和全球的发展与和谐,中国佛教应该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是一种道德学说,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理想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宗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有着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但是,长安佛教有它独特的普世价值所在。

追求众生的平等,强调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追求圆融境界,自觉在文化领域求同存异,做好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功能调节,这些应该看作是长安佛教追求社会和谐、自身完善的普世价值。在不同的理论和学说、价值观产生严重冲突时,通过理性的学术批评和自我调节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和社会总体、主流价值观的和谐,并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应当是长安佛教给当代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