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豁达虚心学习
在当代文明互鉴的文化交往中,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所谓走出去,就是指向世界各民族弘扬中国佛教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具有国际化的中外文化交流、思想荟萃的前沿;所谓请进来,是要善于接受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优秀成分,学习一切人类文明思想的成果。玄奘精神包括虚心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包含着尊重各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观念。我们应当有学习先贤、超越前人的精神,应当具有包容胸怀。要容纳一切有利于国家进步、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价值追求。历史证明,凡是我们努力地研究和学习各国优秀思想文化的时期,就是我们社会繁荣进步、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奋发图强、安居乐业的时期。反之,凡是我们自以为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以天国自居的时期,就是国家逐步走向衰落的开始。
玄奘法师就是虚怀若谷、追求真谛的杰出代表。“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谘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侘傺,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愿一拜临,启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海;但不能弃此微诚,是以装束取路,经涂荏苒,遂到伊吾。”且“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邪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阙,定玄门之指南。”[2]这两段文字把玄奘西行求法的法缘和心志袒露无遗。
首先,玄奘少时出家“早预缁门”,就是为了追求理想,担如来家业。他虚心好学,孜孜不倦而“负笈从师”。在受具足戒之后,就遍访贤达的汉地高僧,求学访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疲倦。
其次,玄奘在求学的过程中,善于溯本探源、融汇百家,对于印度佛教的法脉源流,力求全面、无不涉览。更重要的是这种修学,不是简单地领会接纳,而是穷究其理、返本清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补正阙如。从而发现了汉地佛教传承中的未尽之处,产生了远赴天竺,究其根本的“想鹫岭而载怀”。
另外,法师以豁达的胸襟,极为虚心的态度“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海”,立场鲜明地阐发了不能一孔之见、一得之功安于现状,而是应该化认知为行动“装束取路”,到佛学源头,尽取佛陀要义。
还有,玄奘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遍访五竺高僧,传承佛陀法脉“归还翻译,广布未闻”,从而抵斥异端学说,为佛教在汉地的流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补正中国佛学在传译过程的缺失,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确立正确方向的宏大胸襟,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因此,玄奘法师求学访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疲倦的亲政实践;穷究其理、返本清源的心志;胸襟豁达、虚怀若谷的态度;贯彻始终、明确坚定的目标在当代世界文明互鉴的过程中,都具有积极的思想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