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玄奘法师经历前后十七年的游学历程后,于贞观十九年(645)春回到长安,受到唐政府的隆重欢迎,“道俗奔迎,倾都罢市……邪风于焉顿戢,慧日赫以重明。虽不逢世尊从忉利之下阎浮,此亦足为千载之休美也”[16],隆重的场景由此可见一斑。归国后的玄奘深知“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首先上表承恩;加之当时的唐太宗十分关心西域一带的社会政治状况,并提出“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17]。于是,玄奘法师在归国次年(646)便完成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共12 卷,约十余万字,记录了玄奘本人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 个国家和地区、城邦(亲践者110 国,传闻国28 国),包括了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18]《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上述地区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成为研究上述地区7世纪前后古代史、宗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大唐西域记》全书的结构主要由序与正文构成。前面的序又可以分之为序一、序二两篇,序一为唐秘书著作佐郎敬播所撰,序二为唐尚书左仆射于志宁所撰。两篇序文都以称赞《大唐西域记》所载的沿途风土人情、佛法高妙幽深为主,从一定程度勾勒出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艰辛与坚毅。正文共分12 卷,卷一为“三十四国”,从阿耆尼国到迦毕试国一线34 国的见闻,根据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该34 国的范围基本上从中国的新疆地区到中亚一带。卷二为印度总述,也包括了滥波国、那揭罗曷国和犍陀罗三国的见闻,从地理版图上大致显示为阿富汗与印度北部地区。卷三8 国、卷四15 国、卷五6 国、卷六4国、卷七5 国、卷八九为摩揭陀国、卷十17 国、卷十一23 国,卷三至卷十一共记录了从乌仗那国至伐刺那国79 国的见闻。考察这些国家的大致位置,基本上处于印度大陆的四面,其中的摩揭陀国是玄奘法师主要求法和学习的地方。卷十二为“二十二国”,从漕矩吒国至瞿萨旦那国,基本上形成于玄奘法师归路之路所经历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二十二国情形。[19]
《大唐西域记》现存有《四部丛刊》影宋梵荚本、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径山藏》本,1981年中华书局刊有向达辑敦煌、福州藏、金藏三残本影印合刊本,198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季羡林等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见解的校注本。还有日、英、法等译本。[20]此外,还有收入到《资福藏》《高丽藏》《碛砂藏》《洪武南藏》《龙藏》《大正藏》《卐正藏》等历代刊本存世。[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