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四)关于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1.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均衡东西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社会的稳定

西部的宗教问题表面上看是宗教的问题,其实内在的问题也与经济有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很多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经济的落后带来科学和教育方面的落后。相当一部分信教群众生活贫困,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宗教极端组织煽动和拉拢。由于东西部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信教群众的不满情绪在所难免。但是这又成为外国势力和分裂组织利用的地方。他们甚至宣传“经济侵略论”“教徒迫害论”等。要解决好西部地区的宗教和民族问题必须靠发展经济来解决。宗教领域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而恰恰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只有从深层次上解决矛盾的根源,才能处理好新时期宗教领域的各种矛盾。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稳定是前提,经济繁荣是基础。二者只有配合好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均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切实加快西部经济建设,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宗教突显出的问题。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安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势必引起我国与中亚五国的频繁交往。中亚地区和我国境内共有10 个跨界民族,共有30 多万维吾尔族人。改革开放后,中亚上述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8]民族主义思潮在中亚各国的伊斯兰复兴活动中表现明显,对我国跨境信教的民众具有很大的蛊惑性。这股思潮在西部边疆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他们与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中亚五国是分裂势力分布和藏身的主要国家,我们必须与这些国家做好工作,在消灭宗教极端势力上达成一致,共同维护经济带沿线社会安定。

3.对外宣传过程中要加大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工程

当今世界的主流舆论基本上被西方的发达国家所控制着。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内情和事实情况,再加上他们带有的政治目的色彩,往往对中国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歪曲的不实报道。这种现象,造成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损害,给我国的外交带来负面的影响。新疆“7.5”事件发生后国外媒体对中国不切实际的批评就是典型的例子。

要想占领宗教宣传舆论阵地,发挥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就要首先控制好国内的舆论导向,宣传正面形象,公布事实真相,让信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要推出专题报道,经常性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使广大信众了解政策,响应政策。同时注意报道重大宗教活动及统战动态,介绍先进典型和工作成绩,传播正面信息,清除有害信息,用事实揭穿谣言,澄清谎言谬论。要加强对宗教网站的管理,通过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生动活泼的立体宣传,排斥地下言论的空间。

加强宗教对外宣传,通过发表白皮书、新闻发布和专题文章的方式,对于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给予揭露和反击。我国宗教界要主动增加对外交往增强正面宣传,用详细的数据和真实的例子来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五大宗教和睦相处生态环境。要拿出精品,输出宗教文化产品,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彻底改变对外宣传的被动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增进理解,争取支持,以交流抵御渗透,从而扩大中国宗教的国际影响。

4.发挥中亚留学生的中介作用推动与中亚各国的宗教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是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方面,陕西宗教具有多方面的潜力,其中陕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在沟通中亚穆斯林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亚5 国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3 国居住着10 余万回族人,他们是清朝末年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被迫从陕西、甘肃等地迁移到这里的回族后裔,被称作东干族。这批人懂汉语、俄语和本国主体民族的语言,如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等,其中很多人在军队、检察院、外交部、国家科学院、大学、医院等部门工作。中亚各国回族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许多回族人发挥了语言相通的优势,做生意、或为别人当翻译。随着中亚回族接触汉语的机会增多,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大量中亚东干族来到中国大陆学习汉语,仅西安地区每年前来学习汉语的东干族学生估计在500 人左右,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因为这些人都信仰伊斯兰教,而且他们的伊斯兰教与陕西具有文化亲缘关系,而在血缘方面,更是与陕西回族同出一源。所以,应该充分发挥陕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在沟通东干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借此发挥东干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可以这么说,陕西要和中亚各国做生意,最可靠最直接的向导与翻译就是这些东干族中懂普通话的知识分子。建议充分重视西北大学中亚学院等专门针对中亚留学生的学院,借助陕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的天然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与留学陕西的东干族的联谊,不断加强这种联系,使这些东干族学生成为我们认识中亚宗教、进入中亚社会、开展与中亚经济文化合作的第一助力。

5.在国际反恐中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2014年8月10日,美国空袭伊拉克ISIS 恐怖组织,中国表态支持。我国向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对国际恐怖主义应保持强硬态度,这样不但可以震慑国内的暴恐分子,也能有效打击恐怖组织对我国西部地区渗透策动的嚣张气焰。从长远看,主动参与国际反恐行动,既能为国内社会安定服务,也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顺利建设取得保证,更能在国际上取得重要地位。

Studies on Recent Development,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ligious Issues i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 Yongbin

PhD.,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Northwest University

Li Li'an

Professor,Dean of Institute of Buddhism Studies,Nor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The religious issues i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r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in terms of time,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 terms of territory,complex and long- term in terms of development,and urgent and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settlement and prevention. Religious issues in China concerning about Islam and Tibetan Buddhism are very serious and occur mostly in west China. Recently,Islam issues occur frequently in fiv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especially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mong the severe and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issues involving international religions in the Middle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the Islam national separatism,religious extremism and terrorism are particularly grave and are posing the most dangerous threats to all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e shall enhance religion management,religion development,academic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eek effective solutions together.

Keywords:Silk Road,Religion,Xuanzang

【注释】

[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 /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210/

[2]数据来源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委,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 /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762/

[3]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 /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618/

[4]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 /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690/

[5]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 /www. fmprc. gov. 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258/

[6]《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4月。

[7]《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4月。

[8]吴宏伟:《中亚国家与中国跨界民族:人口与分布》,《世界民族》,2005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