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西方的心理学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分析描绘出对人类意识状态的整体图景。在西方心理学的短暂历史中以及大部分西方文化中,只专注于人清醒时单一意识的研究,这使得西方对超常意识状态及诱发这种状态的方法,变得既无知又充满疑虑。“西方世界过去只辨识出几种有限的意识状态——醒时、睡眠及陶醉意识状态——故而对其他的意识状态一概予以否定或视为病态。”[4]
西方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也曾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
日常的觉醒意识,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理性意识,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其周围还存在着许多全然不同的可能意识状态,彼此之间只以极薄的帷幕互相隔开。我们可能终其一生没有感觉到这些意识状态的存在;但只要施予所需要的刺激,一触之间它们就可以完全呈现;它们是心灵的特定状态,也许某处正是应用于适应的范围。任何关于宇宙整体的讨论,如果忽略其他形式之意识状态的话,是不会有什么结论的。[5]
佛教唯识学的研究领域不但包括人人熟知的醒时正常意识状态,还延伸到西方近年来才认识到的深层意识和超常意识状态。此外唯识学的“见道”,“解脱”、“成佛”等超长意识状态,都无法在近代心理学的典范中找到相等的模式,但唯识学的心理学典范却能涵盖近代心理学的主要范畴及其他形式的意识状态。
对大部分的西方心理学家及一般人而言,这些状态是他们从未听过或经验过的,所以仍然是个谜。“相较之下,东方心理学及文化所关注的却是多种意识状态的研究,它们重视超常意识状态,并拓展出诱发这些状态的熟练技巧与描述它们的蓝图。戈尔曼的结论是,整合这些不同的心理学,将促使东西方都获得长进。”[6]
庆幸的是,超个人心理学已经开始尝试建构包含所有意识状态、意识层次的心理学新典范。这种典范的代表理论是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意识是“大精神”的体现或多次元的显现,如同物理学的电磁波谱系乃是单一电磁波的多重波段一样。或者说意识光谱就是人类认同感的多次元图解,光谱的每一阶层都显示出截然不同而又易于辨别的认同感。“如果我们意识到了有数不胜数的意识研究者已经在部分阶层上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而我们的任务之一便是取其精华,将他们的结论融会贯通,那么这种合成的本质就会变得明朗起来了。例如……瑜伽学派则有第六识第七末那识以及第八阿赖耶识。”[7]
威尔伯将人类意识的进化分为9 个阶段,分别是①感官运动阶段;②幻影—情绪阶段;③具象运思阶段;④具体运思(角色)阶段;⑤形式运思阶段;⑥统观逻辑阶段;⑦通灵阶段;⑧精微原型阶段;⑨无相的不二阶段。
威尔伯将唯识学的八识说整合到他的“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中。他认为唯识学的前五识对应用第①和第②阶段,其基本结构相当于西方心理学的物质、感觉、情绪、意象、符号。第六意识对应于第④、⑤阶段,即西方心理学的形式运思和统观逻辑阶段。第七末那识则对应于通灵阶段,有漏的第八阿赖耶识则对应于精微原型阶段,见道转识成智后的阶段(庵摩罗识)则相当于第9 无相及不二阶段,这些都是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中所没有的概念,是威尔伯结合各种学说总结的阶段。[8]威尔伯的对于八识的认识是否完全符合唯识学的本义,还有待商榷,但这种将唯识学放在现代心理学的整体范式下给予充分考虑的研究本身是有重大意义的。
超个人心理学也开始反省西方的认识论。超个人心理学认识到,“东方已经广泛地探索了通往‘绝对实体’的道路,与此同时,西方则将自身限制在对于现象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上。人类作为‘绝对主观’,就是‘神性’,这是东方的关注点;人类作为知识的客观,就是现象的自我,这是西方的关注点。它们合并起来就覆盖了整个意识光谱。”[9]
在西方文化中,一向认为外在的一切是客观独立的存在:“客观”即事物拥有自身的独立存在性,跟认识主体的主观意识无关;“独立”则认为事物可以独立存在,不是在他事物和因缘条件的互动关系中存在。直到18世纪,康德才第一认识到,事物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客观独立的实体存在,而是人的意识和观念参与诠释和构建的结果。然而,早在康德之前一千多年,唯识学就已经指出了一切认识都是依他而起的,这就是唯识学的三自性学说。超个人心理学意识到,西方的智力追求,例如科学和哲学的“它们的基本目的就是将遍计所执(蛇)的相对的假的知识和相互依存(绳)的相对的真的知识分离开来。”[10]西方只认识到了这种相互依存(依他起)的真,认为这就是客观真相。但是唯识学早就认识到依他起只是相对的真,是绝对的非真实,所以转而追求圆成实性的绝对实相。
总之,因为有了对唯识学等传统智慧的研究,西方世界对禅定及瑜伽所引发的超常意识的评价,开始有戏剧化的转变。“过去被视为病态的超常意识状态,现在经由数百种的研究证实是有益的。”[11]此外,西方心理学开始从多方面认识到佛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珍贵性,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譬如弗洛伊德认为痛苦是没有出路的,你只能忍受它;佛教心理学却提供了另类的选择:转变日常的意识状态,就能止息痛苦。一旦转化了所有正常存在向度的意识状态,便进入了‘佛的次元’。正常的存在向度里充满了焦虑、需求和自大,如果能通过禅定而转化这些平庸的意识,便能止息烦恼而成就佛境。成佛乃是高层意识的整合,它高于近代发展心理学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意识阶层。佛教的发展纲要中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它不但拓展了近代心理学对人类潜能所抱持的观念,还提供了改变知觉的详尽方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