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印度佛寺
玄奘所记载的80 个古印度国家中,一开始都会提到该国的佛教发展与佛寺的分布和数量等,在言及佛寺时,用“伽蓝”或“精舍”来表述。“伽蓝”是梵语saṃghārāma 之略译,音译僧伽蓝摩,又作僧伽蓝;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之园林,后指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是一些比较大的寺院;“精舍”,又作精庐,指智德精练者之舍宅,亦为寺院之别称,相较于伽蓝,为较小的寺院。以下据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对此进行列表整理,其中文献来源出处仅标注页码。
7世纪上半叶印度佛寺地域分布与数量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分析上表,可看出其佛寺分布与数量之特点:(1)佛寺已遍布五印。此80 个国家中,北印度有19 个,中印度有30 个,东印度有6 个,南印度有13 个,西印度有12 个。(2)佛寺分布并不均衡。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佛寺最多,佛教也最为兴盛;中印度的羯若鞠阇国、阿踰陀国、室罗伐悉底国、吠舍厘国、憍萨罗国等均有佛寺数百座,而摩揭陀国也有伽蓝50 余所,但从僧徒数量看,摩揭陀国最多,有万有余人;东印度的乌荼国佛寺最多,有百余所,僧徒也有万余人;南印度的达罗毗荼国、荼建那补罗国、摩诃刺侘国、摩腊婆国、伐腊毗国佛寺均在百座以上,其中达罗毗荼国和秣罗矩咤国均有万余人,而摩腊婆国竟达2 万余人;西印度的信度国、狼揭罗国均有百座以上佛寺,信度国的僧徒亦有万余人。(3)个别国家不信佛法,无佛寺。其中北印度的摩酰湿伐罗补罗国、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和恭御陀国、南印度的阿咤厘国不信佛法,南印度的珠利耶国崇信外道,西印度的掷枳陀国虽有“伽蓝数十”,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茂罗三部卢国亦虽“伽蓝十余所”,但“多已圮坏”,且“多事天神,少信佛法,”且“少有僧徒,学无专习”[17]。
还可看出,当时印度佛教发展亦呈现出一些重要特点:(1)分布广泛,但又有所侧重。在玄奘的记载中,在五印度均有信仰佛教的大国,如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中印度的摩揭陀国,东印度的乌荼国,南印度的摩腊婆国,西印度的信度国等。但其记载更多地侧重于中印度,这是因为中印度是佛陀当年行化的重要地区,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基本活动于这一区域,因此,玄奘对中印度的记载最多,多达30 个国家。对其中摩揭陀国的记载更是浓彩重抹,用两卷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记载与说明。记载最少的是东印度国家,仅有的6 个,其中还有2 个不信佛教。(2)印度佛教已开始衰败。玄奘虽对古印度佛寺进行了重要记载,但是其佛教的发展已远不如之前兴盛,如劫比罗伐窣堵国“伽蓝故基千有余所”[18];而且玄奘抵印时,佛教已呈现出衰败趋势,如文中多次出现(伽蓝)“多有倾毁”[19]、“伽蓝颓毁”[20]、(伽蓝)“多以圮坏”[21]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