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人去世

(三)亲人去世

因亲人如丈夫、父母、祖父母等去世,不胜悲痛而看破红尘,从而遁入空门者,是唐代女性出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比丘尼明空,“大德,讳明空。姓段氏,齐郡人也。大王父贯,皇镇军大将军守怀州刺史,袭褒国公。王父晈,皇彭州参军事,赠资州刺史。皇父兴宗,皇凤翔府司录。大德生此德门,幼而聪敏,当在龆龀,有老成之风。中外咸气,无不推重。迨至笄年,爰议行适。得陇西公李君俞者。亦当世之茂族。其他略而不书。及李氏将殁,因兹出家。”[44]

如禅师真如,“曾祖伯雅,高昌献文王。祖文泰,高昌光武王。父智湛,皇朝左骁卫大将军、西州都督、上柱国、天山郡开国公。尼真如总章二年为亡父出家。”[45]

如禅师辩惠,“禅师释名辩惠,字严静,俗姓房氏,清河人也。禅师九岁,祖母琅琊郡君王氏薨,百日斋,度为沙弥尼,荐以福景,承尊命也。呜呼!所天服缞,哀毁弃背,茕茕孤幼,慈亲训育。确然壹心,成先志也。十八受半戒,廿受具戒。才三日,于东都大安国寺通诵声闻戒经。圣言无遗,清音如贯。释门称以敏识。启心要大照禅师,依教任于悟空比丘。”[46]

因为丧夫失亲,有些女性在情感上遭受重大创伤,所以许多女性皈依佛门。此外,唐代女性改嫁之风盛行,比丘尼身份便成为自誓不嫁的妇女的最好的护身符。“唐代妇女守节之方式不出南北朝妇女守贞方式之范围。但唐代士族女守寡出家为尼似已较多,这或许是因为守节为尼的风气已相当普遍。唐代传奇小说中,洞庭女拒嫁濯锦江龙君子,欲闭户剪发为尼的故事;和艳名独具的柳氏,剪发毁形,乔装比丘尼避祸法灵寺,都颇能说明比丘尼断发的形象成为守节的象征……而且士族也接受了这样的观念。”[47]这样,比丘尼的宗教身份为唐代妇女守节提供了便利,于是,唐代女性如果在遇到失婚而又不愿意改嫁的情况下,很多女性便会选择出家为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