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独钟在唯识

三、情有独钟在唯识

玄奘一生钟爱法相唯识学说,在西行之前于国内游学时,他师从十二位法师,其中就曾分别跟随六位法师学习瑜伽理论。之后他抱着求取《瑜伽师地论》以解决国内义学争端的目的远游印度,在印度师从印度瑜伽行派著名学者戒贤、胜军等人。在遍学中、印各学派、流派的教理后,玄奘仍旧对瑜伽理论最为用功,领悟最为透彻。回国以后,首先译出的大部头经典即是《瑜伽师地论》,而后又译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十多部瑜伽类经典,还在弟子窥基的建议下杂糅出《成唯识论》,皆为弘扬法相唯识学的重要经典。

尽管玄奘的精力主要被翻译佛经所占据,但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窥基等主要弟子大力弘扬法相唯识学说,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法相唯识宗。

窥基生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出身唐贵族鲜卑尉迟氏,十七岁奉敕师事玄奘,二十五岁应诏参与玄奘译场,是玄奘的得力助手,据《宋高僧传》记载,他独受玄奘所讲陈那之论,而特善因明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独受玄奘的“五性宗法”,与玄奘的其他门徒截然有别。他追随玄奘,信奉弥勒兜率净土,弘扬《法华经》,是玄奘法相唯识思想的直接继承人。玄奘去世以后,窥基住大慈恩寺,致力于撰写注疏、述记,弘扬与发展玄奘所传的唯识学,有“百本疏主”之号。他的代表作是《成唯识论述记》,此外还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因明入正理论疏》、《瑜伽师地论略纂》、《法华经玄赞》、《大乘法苑义林章》等,都是唯识宗的重要理论著作。因此,《宋高僧传》对于玄奘和窥基在法相唯识宗创宗史上的地位这样评价:“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宗文述作之宗。”

唯识宗主要的内容是唯识说、三性三无性说、转依说、五重唯识观和五种姓说。

“唯识说”,即“识外境空”,是唯识宗思想的核心,即认为世间一切存在都心识的变现,为人的主观意识所造,并非实有。为了论证这一点,唯识宗对主、客体的关系展开了繁杂、细致的哲学推论。唯识论将人的意识分为八种,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通过这八识各自性质、功能以及相互关系的阐述,来说明“万法唯识”的原理。

“三性三无性说”是法相唯识宗解释一切现象本来面目的理论依据。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该宗认为,要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在于详细区分三性,也就是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执性的谬误,去掉虚妄分别,由此获得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法相唯识宗在三性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三无性被认为是佛的“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性”中的后二性乃“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就是说,在法相唯识宗看来,真正“无”的只有“遍计所执性”,至于依他起性,虽无实性,但有假相,故非“全无”,而圆成实性,乃是真有、实有,就更非“性全无”了。现假说为无,只是为了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而已。三无性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性思想的表述。法相唯识宗的三无性说,反映出它与大乘中观学派空观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转依说”也称“转识成智”,是法相唯识宗的解脱论。法相宗认为,变现自我与一切事物现象的识,如同它所变现分别的事物一样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烦恼轮回的根源。通过宗教修持的“熏习”,使染污的种子减弱,清净的种子增强,使杂染的阿梨耶识变为纯净无垢识,就是成佛。这一根本转变过程仍然是在藏识即阿梨耶识上实现的,所以阿梨耶识也称为“染净依”。一定的识经过转化后可得相应的智,即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

“五重唯识观”是法相唯识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指: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是窥基为确立世界万法“唯识所变”而提出的对万法唯识之理的五个层次的观想方法,通过这五重观法即能认识“唯识性”,达到“转依”的目标。

“五种姓说”是法相唯识宗的独特学说。该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本性,由阿梨耶识中无漏种子和有漏种子所决定,不可改变。这五种姓指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性、不定种性及无种性。从理论上来说,种姓与佛性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种姓问题的实质就是佛性问题。在大乘经典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佛性论,一种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能成佛;另一种观点,也就是玄奘所传戒贤之五种姓说,认为有一部分众生永远不能成佛。这种说法因将部分众生排斥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说法不合,因而不受欢迎。五种性说表现出的独断的佛性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宗教热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内部各派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