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勤勇进”
玄奘追求真谛、绝不懈怠,体现出佛家精勤勇进的精神风貌。佛云:“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行步,喘息不替。其目仿佛,恒睹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菩萨忧之,犹至孝之丧亲矣。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难,志逾六冥之徒,获荣华矣。”[5]意谓精进救度众生于无边苦难,精心研读深刻领悟佛教深奥的义理,坚持修行,永不懈怠,无论坐卧行走,一刻也不停止。其目光好像总能看到诸佛灵异形象以法身、报身、应身之三种变化耸立在自己面前;其耳中仿佛一直回响着佛陀真正教诲的德音。鼻闻奉佛的花香,口以解说佛法,手为供奉佛事,足至道场殿堂,生命不息,志向不变。救济众生之路,即使有火海之难,刀山之害,也要不惜生命,其境界超越了被六识所迷惑的人。
这一段分别从眼、耳、鼻、口、身、心志六个方面加以阐述。这就把精勤勇进救度苦难众生的喻理,落实到了修行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展示了佛弟子所具有的一往无前,舍身济世的精神。玄奘在那烂陀寺融汇大乘中观、瑜伽两派,作《会宗论》三千颂、《制恶见论》一千一百六十颂,力阐法义、睥睨外道,就是精进精神的写照。
正如道宣所论:“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东传,然则胜典虽来,而圆宗尚阙。常思访学,无顾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崄之涂,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辛苦,心愿获从。遂得观耆阇崛山,礼菩提之树。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七载。”[6]玄奘为追求法义,“无顾身命”,为弘法利生,从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