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张茂泽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摘要:佛教中国化是历史上中国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鲜活案例,其中蕴含着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和而不同的宽容态度、中道思维,是其精髓。从佛教角度看,外来著作的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不断调整自己,关注和解决中国民众关注的实际问题,是基本原则;吸收中国固有文化的合理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是必经之途;人文的、理性的因素的增长,是佛教中国化的王线和成绩。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外来文化中国化
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这有必要总结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佛教中国化就是历史上宗教中国化的成功例子,其历史经验值得总结、汲取。
观察宗教中国化,需要几个视角,是这几个视角的统一:一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视角;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视角,即中国宗教文化的视角;三是中国宗教史的视角,即历史上的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换言之,宗教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宗教法规、宗教政策的进一步丰富,也是宗教中国化历史进程在现当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有机统一。
在全球化时代,在寻求、建立起各民族文化认同的普世价值基础上,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建立人类利益共同体成为历史主题。中华文明5000 多年持续不断发展,其中蕴含的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而共同发展的规律性因素值得人们研究和总结。国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化天为人,化人为己,化己为文,历史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可供汲取。佛教中国化就是其典型案例。我国历史上外来宗教中国化,涉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等,比较成功的是佛教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汤用彤、陈寅恪等学人们为了说明中华文化能够化人为己、化己为文,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关注、研究佛教进入中国并发展为中国佛教问题,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在这些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总结佛教中国化经验,展示中国文化中蕴藏的普世价值因素,启迪后人,供世人参考,很有必要。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其起点应从公元前后佛教进入中国就开始了。而其完成,如以唐代禅宗建立为标志,已经到700年后。在这700 多年中,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佛教,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增加了什么新的思想内容和特征呢?揭示“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的历史经验,概括总结其中蕴含的跨民族文化基因,是本文的任务。
佛教中国化,既指佛教进入中国,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影响,演变发展为中国佛教的过程,也指中国文化受佛教影响而发生佛教化、变成佛教文化国家的过程。“中国佛教”一词中的佛教一词,表明它和印度佛教一脉相承,本质上仍然是佛教;当然其中“中国”一词,不只是地域、国家名,而且有文化含义在内,即中国佛教中包含了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因素。这些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因素,我们经过研究,可以概括一些出来,如儒道心性思想的影响等。没有印度物理学、中国物理学的本质区别,但在人文学科领域,却有民族国家的不同,有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区别。在这些不同表达形式中,蕴含有跨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种跨民族文化基因,既可以说是印度文化的基因,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正可以作为建构中国和印度相互认同的文化基础、价值基础。中国佛教中就有这样的跨民族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