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执与种子
《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成唯识论》中解释说讲第八识中的种子能摄藏各种杂染法,因而叫做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也被有情众生妄执为“我”,故只为有智慧的菩萨们所讲。[11]这里是说由于阿赖耶识中藏有各种种子,能升起万物,五蕴种种也由其所出,使得众生常常以为“我”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便迷入了“我执”,殊不知种子生五蕴,五蕴亦非我。只有破我执,众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缘起性空以及无我的观念,否则会沉陷轮回之中。唯识学认为我执也是一种障碍,破除种种障碍,才能升起无漏种子,正如涅槃。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12]这句话意指常见的三种我执观念。唯识三十颂中讲“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意指世人根据假设认为有“我”的存在,实际上种种现象因“识”而产生。“我”并非常有的实体,只是五蕴和合而成。这里即是破我执。“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13]这句话意思是说像人们做梦一样,将梦见的景观、事物当作真实存在的地方,并不知道只是梦中显现的幻象。在此意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将物质性事物、境况当作真实存有且可以追求拥有之物。套用当下现实社会便是人们求假若渴,只是因为幻梦不醒,误把瞬间幻灭之物当作可永恒追求且可为自己把握的。《成唯识论》中对破我执的论述可以用来启发我们如何认识什么是我。破我执中首先破五蕴为我,此种我执也是当代最普遍的我执,例如以满足感官、追求财色名食睡,认为这些是实有不虚的。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意指因为我执与法执而产生种种障碍,例如恐惧、种种苦等。“若证二空,彼业随断”意指破我执与破法执后,各种障碍都不复存在。在佛教看来,世俗社会中的人们往往会将这个“我”固定化或扩大化,事物之存在不仅依于我的存在,而且我的主体地位会使我优越于诸客体之上,这个我不仅具有万古长存的梦幻,也具有吞并一切的野心。因此,在佛教看来,这样的一个我是无明的体现,是恶的源泉,是个人不幸与社会痛苦的根源,尤其是对人我的执着甚深沉时,几近于唯我论的独断立场。[14]就当下现实意义来说,只有一定程度上超越这个“我”,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对自我进行认识。对“自我”认识的局限,很大程度上会限制自身长远的发展,因为对自我的定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价值追求,那么如何看待什么是自我可以说是人生第一要义。但这个问题自亘古延续至今,我以为在对自我的认识上我们不应拘泥于字面意思,应从澄明的内心出发去认识。毕竟物质世界存在的时间顺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的语法结构,因为语言无法讲出同时发生的多种经验,也无法对同一种经验从多方面进行完整的转译。因而语言一方面创造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对思维的追随。对于自我的认识,如何从内心出发,如何突破语言的限制,如何用种子理论对自我进行剖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持续探索的问题,也是经典对我们的启示。
The“seed”Theoryin Vijnaptimatratasiddhi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Li Jiarui
postgraduate of school of literature at Nor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The 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 has an indispensable and significant role which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Dharmalaksana School started by Xuanzang,and the“Consciousness-only Theory”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The 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 Theory. This thesis has firstly introduced the“Consciousness-only Theory”from The Cittamatra Theory,and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hinese society from three related aspect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has used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like 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ain the“Consciousness- only Theory”from the Trouble consciousness,in phase consciousness and attaching consciousness,and then analyzed the approaches of such issues that how to establish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how to treat human nature,how to improve the moral level of the people and so on. At last,by citing into the fundamentalist in the The 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analyzing the lection part and combing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to expatiate the detailed statements with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Consciousness-only Theory”.
Keywords:Consciousness-only Theory,Vijnaptimatratasiddhi,Seed,Community of life
【注释】
[1]林国良:《略论法相宗在种子理论上的会通与创新》,《普陀学刊》,2014年,第21—44 页
[2]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第31 册,第40 页上。
[3]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8 页。
[4]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8 页下。
[5]玄奘译:《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第31 册,第56 页上。
[6]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4-5 页。
[7]《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10 页下。
[8]太虚:《法相唯识学》,商务印书馆文库,2002年1月第一版,47-48 页。
[9]林国良:《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 期。
[10]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求是》,2013年第4 期。
[11]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 册,第14 页中。
[12]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15 页。
[13]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 册,第1 页中。
[14]宋玉波,朱丹琼:《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学的内在关系问题》,《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