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四、结论

玄奘学在唐代盛极一时,其后在日本有较大的发展,但在中国裹足不前。晚清以来,在西方学术的冲击下,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始于中国的墨学,玄奘的唯识学优先于西方哲学,尤其是玄奘所译的《瑜伽论》和《因明论》造就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在杨仁山、章太炎、欧阳竟无的推动下,玄奘学进入大学校园,打通了寺院与大学的隔膜,促使佛学在中国复兴,成为现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Yogācarabhūmi”and“Hetuvidya”Translated by Xuanzang:the Modern Bridge of Academic Buddhism

Li Shangquan

Dean,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Yangzhou University

Abstract:Academic Buddhism introduced by Xuanzang flourish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n became quite popular in the Northeast Asia. However Academic Buddhism stopped developing until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academic,“Yogācarabhūmi”and "Hetuvidya" translated by Xuanzang has become the bridge of modern academic Buddhism,raised a large number of great masters and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revival of academic Buddhism.

Keywords:Yogācarabhūmi,Hetuvidya,Yogacharya,Contemporary Buddhist Academia

【注释】

[1]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4 页上。

[2]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4 页中-下。

[3]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4 页下。

[4]唐一玄:《唐三藏法师玄奘年谱》,《唐玄奘三藏传史汇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885—930 页。

[5]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5 页中-下。

[6]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5 页下。

[7]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6 页上。

[8]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6 页中。

[9]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6 页下。

[10]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大正藏》第50 册,第237 页中-下。

[11]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6 页下。

[12]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7 页上。

[13]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7 页上。

[14]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7 页上-中。

[15]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7 页中。

[16]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7 页下。

[17]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至麟德元年(664)的20年间,翻译印度佛教经典75 部1335 卷,“约1300 万汉字,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内容包括唯识、中观、小乘、戒律、因明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公元5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黄心川:《玄奘研究文集.序》,《玄奘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出版社,1995年,第3 页)

[18]游侠:《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现代佛学》,1964年第3 期。

[19]金煐泰著,柳雪峰译:《韩国佛教史概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6 页。

[20]村上专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 页。

[21]请参见释惠敏:《玄奘所译〈瑜伽论〉之研究今昔》,《玄奘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出版社,1995年,第239—245 页。

[22]村上专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 页。

[23]儒学是否是宗教,在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争论不休。但儒学主要解决的是善与恶的问题,其次才解决真与假的问题。保守一点说,儒学信仰的成分大于理性的成分。所以,任继愈主张宋明理学是儒教。

[24]高振农:《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玄奘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出版社,1995年,第238 页。

[25]据杨百顺考证:“玄奘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后,……注疏古代国内达59 种,日本达85 种之多。如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神泰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慧沼的《因明入正理论义断》等等。其中特别是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因明大疏》)更是因明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杨百顺:《玄奘是东方逻辑学的传播者》,《玄奘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出版社,1995年,第126 页)

[26]姚南强:《百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 期。

[27]高振农:《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玄奘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出版社,1995年,第23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