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慈恩寺
2025年09月26日
(二)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唐贞观元年至宪宗元年时期,国家对译经给予了持续支持。大慈恩寺著名译师有玄奘[8]、窥基、法宝等人。唐朝建立了严格的翻译程序和翻译制度[9]。玄奘法师回国后携带的佛经,在其从弘福寺来到慈恩寺后也随之转运过来。大慈恩寺译经院富丽堂皇,组织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玄奘法师梵汉汇通,文学修养深厚,开创了佛经“新译”时代。其译笔谨严、忠于原作,文辞斐然可观。吕澂先生认为:因其学力深厚且华梵均通澈,所以能自由运用文字来表达佛理,甚至改动原本。其译文较罗什属于直译,但与法护、义净译典相比又是意译。他还成功地解决了六代以来偶正奇变的问题,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精严凝重的风格[10]。玄奘法师为了使梵汉吻合无间,还提出了“五不翻”这一佛典翻译重要理论[11]。玄奘法师一人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余卷。因玄奘法师、道宣、道世、慧琳、善无畏等的译经活动,大慈恩寺拥有数目非常可观的佛典。
慈恩寺的僧人著疏也非常丰富。窥基被称为百部疏主,有《无垢称经疏》、《金刚般若经论会释》、《二十唯识论述记》等佛典、论书著疏。法宝、普光也都为《俱舍论》做过疏文。
慈恩寺的僧人著述也相当多。窥基撰写了《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二十七贤圣章》、《见道章》、《西方要诀释疑通规》、《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等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