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动力的技术化

(三)旅游产业动力的技术

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旅游产业里的技术含金量并不突出,我们缺乏对于科学技术的追求,也缺少这种意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旅游业多年的发展推动作用也不大。”但是,“要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就一定要提高其中的科技含量,从而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4]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新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冲击了旅游业,使其不可能再按老样子继续下去了。过去人们出去旅游,离不开旅行社,如今的旅游者特别是年轻的旅游者,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不再通过旅行社组团,而是依靠导航系统进行自驾游。一部手机在手,就解决了许多问题。饭店业经营的电脑化,取代了人工操作。目前的信息化技术,一日千里。“互联网+”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也日益地融入旅游业中。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以往,人们只是把旅游人才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认为无须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当然,在旅游业刚刚兴起之时,旅游业需求较多的酒店、导游、景区讲解等服务人员,他们扮演了主要角色,充当了旅游业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旅游服务的这种需求,也大体反映了国内旅游教育发展的历程。1978年南京旅游学校成立(今南京旅游职业学院),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建立。20世纪80年代初,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八大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到今天的绝大多数高校,几乎都开设了旅游专业,再到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高校(四川旅游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由中职、高职高专,到本科、独立本科,培养旅游人才的学校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层次到高规格,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培养体系。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人才需求相应地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复合型人才。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综合性的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几乎无所不涉及的产业。相应地,它几乎涉及各个学科,涉及各个领域,很难用一个固定的领域来框定。所以,旅游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其次,是高层次人才。这里主要指高规格、高标准、有技术含量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我国现行高校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属于“严控”类专业。为什么呢?主要是在传统观念里,这个专业门槛低,好就业,于是纷纷上马,使其呈“跃进式”发展,致使供过于求。而实际上,对旅游企业来说,懂策划、懂管理、有创意的战略性旅游人才,技术含量高的人才,尚十分短缺。从这个方面来说,不是旅游人才多了,而是高端旅游人才少了。“旅游本质上是创新的产业,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思维,旅游产业的源动力在于创新发展。”[5]如今高校强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指的这种情况。再次,是国际化人才。什么是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只懂外语或外语好的人,也不是只懂外国历史文化的人,而是具备国际视野、开放思维的人。旅游的国际化催生了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服务和引领旅游产业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品质。最后,是实践型人才。新常态下的旅游产业,应当具备实践能力。对于产业的整个流程,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比如,作为一个导游,不但要拥有丰富宽广的知识,能够科学、生动、有趣地讲解,而且要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准确、灵活、智慧地“控团”,并处理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不言而喻,旅游产业的新变化,特别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理应引起我们旅游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