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资开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同体”
在企业主导型“校企共同体”模式下,由企业来举办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为该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及人力资源规划,开设相关专业,并进行招生和培养。企业主导型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生产性实践,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观念明显,突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企业明确了学生“准员工”的身份,学生的成长严格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培养,体现了“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思想。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不仅掌握高等教育目标中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在企业中长时间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浸染,能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性实践,参与企业的实际服务工作,从一线岗位开始做起,了解和熟悉各部门的业务内容和特点,并通过自己的生产性实践活动为企业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主导的“校企共同体”,企业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本单位的岗位需求,并将企业的价值观念通过学生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得企业可以节省对毕业生的二次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无论是学校主导还是企业主导,构建“校企共同体”可以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办学主体上趋于统一,减少双方原本在校企合作目的上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同时,可以使企业的真实工作内容直接引入学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在进行“生产”,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为企业提供了部分“产品”或者“服务”。特别是在旅游行业中,企业需要较为充沛的劳动力,并且需要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在一线岗位上从事较长时间段的基础服务工作,通过企业与学校构成的“共同体”,以实现学校“学生”与“员工”的角色的“共同体”,从而提高其学习动力,并实现“教学目标”与“生产需求”的统一。
【注释】
[1]林俊,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讲师。白晓娟,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经管系讲师。
[2]国家旅游局:《2015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http://www.cnta.gov.cn/zwgk/201606/t20160607_773436.shtml。
[3]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201609/t20160908_783202.shtml。
[4]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609/t20160902_782543.shtml。
[5]赵浩兴、刘晓明:《构建“整合—互动”(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职教论坛》2005年第2期。
[6]刘晓明、徐旭水、盛羽洁:《“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7]刘晓明、徐旭水:《“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8]何伟强、刘晓明:《“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0期。
[9]朱艳:《“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第16期。
[10]孙艳红:《旅游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的措施》,《职业时空》2005年第18期。
[11]余为、罗建斌、夏玲玲:《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1期。
[12]苏勇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宁波为例》,《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单慧芳:《关于中职“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14]于世宏:《论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5]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6]刘冰:《高职旅游教学改革探讨》,《文教资料》2010年第7期。
[17]赵恩兰:《旅游高职院校“学校—企业”订单型国际化发展模式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8期。
[18]陈静、王丽华:《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7期。
[19]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教育探索》2011年第4期。
[20]杨香花、余琳、廖晓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与措施》,《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21]钱晔:《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年第36期。
[22]汪安:《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老区建设》2011年第8期。
[23]黄美忠:《推进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分析》,《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4期。
[24]李明、苏昌猛:《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分析》,《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6期。
[25]陈静、王丽华:《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7期。
[26]霍丽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4期。
[27]Hyslop A.,“Lessons form the German Dual System”.Techniques:Connecting Education & Careers.2012,87(8):40-45.
[28]Göhringer A.,“Univer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Karlsruhe:The Du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02,3(2):53-58.
[29]Pilz M.,“Why Abiturienten do An Apprenticeship before Going to University:The Role of‘Double Qualifications’in Germany”,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9,35(2):187-204.
[30]Martina B.,“Taking a Straightforward Detour:Learning and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the German Apprenticeship System”,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2008,60(1):93-104.
[31]Toohey S.,Ryan G.,“Assessing the Practicum”,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6,21(3):215.
[32]Harvey L.,“Embedding and Integrating Employabil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5(128):13-28.
[33]Reddy P.,Moores E.“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a Psychology Placement Year”,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06,31(5):551-567.
[34]Yorke M,Harvey L.“Graduate Attributes and Their Development”,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5(128):41-58.
[35]Van Gyn G.,“Investigating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1997,32(2):70-85.
[36]Cedercreutz K.,Cates C.,“Cooperative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A Strategic Asset in Evolution”,Peer Review.2010,12(4):20-23.
[37]Fifolt M,Searby L.,“Mentoring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Preparing Protégés for STEM Professions”,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Innovations & Research.January 2010,11(1):17-26.
[38]Rainsbury E.,Hodges D.,Sutherland J.,Barrow M.,“Academic,Employer and 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in a Work-based Cooperative Education”,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8,23(3):313.
[39]Bowie V.,“Has it Reached Its Use-by Date?”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04,23(4):34-38.
[40]Shah C.,“Employment Shifts in th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Workforce in Victoria”,Education Economics.2003,11(2):193.
[41]赵莹雪:《“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