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1.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1)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校企合作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主要是产生于中世纪的学徒制度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就是“双元制培训”。“双元制培训”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在企业和职业院校(Berufsbilden Schule,简称BBS)进行,教学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交替进行,大约60%—70%在企业进行学习,30%—40%在职业学校学习。这种教育模式是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经济迅速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培训”其实就是早期的校企合作教育,但这只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的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要比美国晚一些,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职业学院的出现为标志[3]

(2)美国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耐德于1906年提出[4],成为美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美国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即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在工作期间,学生可以上午上课,下午或晚上去企业工作;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并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那些超过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需求的人而言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

(3)英国的“三明治”式校企合作模式

英国校企合作办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桑德兰特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44年英国的《教育法》提出,对18岁以下的不在校或在职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培训。1973年又实施了《就业与训练法》[5],更加奠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英国的地位与作用。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

(4)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德国和美国发展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日本政府也意识到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因此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开始拟订发展校企合作教育计划。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泡沫经济几乎使日本经济崩溃,企业界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来改变命运的呼声越来越大,高等院校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日本经济的复苏使命感也愈加强烈。在这种双向需求趋使下,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要求高等教育需与产业界对接,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以“科技立国”为核心,以“产学合作”的方式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6]

综上所述,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英国“三明治”还是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都在各国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各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命名不同,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奠定了高职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