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行为学
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动机之间存在着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早在1966年,克劳森和尼奇就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旅游者行为“五阶段说”,包括旅游期望阶段、去往目的地的旅程、目的地的旅游体验阶段、返回居住地的旅程和回忆评价阶段等。由此,将旅游者行为研究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相区分开来;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着眼于产品的选择行为和满意评价行为研究[18]。皮尔斯在旅游者行为“五阶段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旅游者行为理解的一个概念图(图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皮尔斯的概念图指出旅游者的选择决策是由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两方面的要素共同影响决定的;而旅游者目的地体验行为则由旅游者选择决策决定,旅游者目的地体验行为是旅游者选择的具体实现[19]。尽管在克劳森和尼奇的“五阶段说”的基础上,旅游者研究已经细分到旅游期望研究、旅游决策行为研究、旅游体验研究、旅游满意度研究等领域,但是皮尔斯理解旅游者行为的概念图提醒研究者,旅游者行为是一个统一而连续的过程,割裂的研究不利于对旅游者行为的理解。不论旅游者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旅游者的行为总是符合一定的逻辑的。那就是,旅游者在目的地的体验行为是旅游者决策选择的结果。旅游者在目的地的体验行为可以是其在到访目的地之前规划设计的结果,也可能是到访旅游目的地之后现场反应的结果,更可能是同时受到前期计划和现场旅游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决策结果。不论哪种情况,“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体验行为”这个逻辑链条都是成立的。主题公园旅游者分类模型正是基于旅游者行为过程的逻辑链条。
图1 旅游者行为概念图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翻译整理自(Pearce,2005:17),有修改。
首先,基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体验行为”逻辑链条,承认旅游者行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虽然旅游者的心理活动难以观察和判断,但是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必然会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由此可提出主题公园旅游者分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