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1.国家重视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发展战略规划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胡锦涛,2012)[2];国家教育部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2016)[3]旅游教育与旅游人才培养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专业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备受关注。

2.全球化旅游市场格局加剧国际旅游人才竞争

伴随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交通、信息技术扩散,我国与世界的距离正逐步缩短,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以及外国公民入境旅游人次数逐年攀升,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态势逐步形成。国外大型旅游集团入驻中国,而中国旅游企业也不断壮大,并与国外旅游集团形成竞争之势。旅游市场与旅游企业全球化竞争最终归结为旅游人才竞争。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与服务质量尚待提升,需要大量优秀旅游人才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李燕军,2008)[4]。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化旅游人才竞争加剧,旅游市场对国际化旅游人才需求扩大。但由于我国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人才结构的矛盾,人才需求应用型、多层次与旅游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化、同一化的矛盾,造成高等教育旅游人才流失严重(唐晓云,2010)[5],由此也加剧了旅游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

3.旅游业态多元化趋势重塑旅游人才能力结构

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变革,重塑了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和物联网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推动了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多种新业态。移动互联网使旅游业和传统行业更加深入融合,旅游业行业内部资源整合日趋明显,旅游者使用智慧终端提升旅行服务质量,并对旅游产品与服务供应提出更高的个性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旅游人才需要具备多层次、合理性的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性的能力结构,多维度、针对性的素质结构。高等院校必须及时回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重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才能培养适宜旅游新业态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旅游人才。同时,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相互结合,不断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适应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4.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亟须实证研究支撑

我国旅游业30年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旅游教育高速扩张,然而旅游教育扩张与旅游人才质量提升、满足市场需求的矛盾并未有效解决,旅游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繁荣呈现了相反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人才供需错位问题,一边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这种供需错位的现实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我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化,亟须创意旅游人才(李燕军,2010)[6]。旅游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研究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注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旅游市场需要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结合,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吸收、转化、应用的能力,实现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服务旅游强国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