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差距分析

(二)差距分析

1.感知差距——“授方”无法充分了解“受方”的需求

“授”指的是传授知识的一方,主要包含专业授课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校方以及教育局等政府机构;而“受”则代表职教师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他们是接受知识的最直接对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期望教学质量指标与实际感知的得分排序并非按照相同顺序依次排列,而是呈现出不规则、错位的状态。按照维度区分,期望教学质量按照认可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保障性、可靠性、有形性、实践性、移情性、反应性;而感知教学质量的顺序为有形性、反应性、移情性、实践性、保障性以及可靠性。

以4(教材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更新及时)为例,授方重视专业教学的硬件设施,采用多媒体等多样化教学模式,从而引起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兴趣,然而,学生最关注的并非是硬件设施的先进与否,而是教材是否及时更新、教材体系是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需求等,即“是否学到知识”“学到什么知识”才是学生最关注的方面。

2.标准差距——准入标准与培养标准的模棱两可

标准差距意指“实际培养出的职教师资”距离“计划要培养的职教师资”标准间的差别程度。标准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主体并未切实了解该专业教学的特点,并未根据职教师资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标准或制定的目标、标准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任课教师的知识匹配性、综合性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学生的个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

以15(提供职业院校实习的机会)为例,提供院校实习机会或是安排实习时间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涯中适当安排职业院校实习的时间、地点及内容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的教学计划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完善,学生大多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间太短,没法学到足够的上岗经验”“实习学校分布太远,来回奔波压力大”等。

3.传递差距——实践成果与教学计划渐行渐远

传递差距主要指计划中的教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造成该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准入标准与培养标准的不完善;(2)教师、教育领导者的个人水平有限,无法达到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准;(3)教师无法充分满足班级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能按照固有的教学计划和既定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职教师资班学生对5(专业教师的酒店管理知识储备)、6(实践课教师的技能操作能力)、21(教师准确传授知识)以及26(根据学生能力、兴趣进行特色化指导)四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可。以6(实践课教师的技能操作能力)为例,教师的技能操作能力不仅包括前厅、客房、餐饮等酒店相关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囊括了职教师资班学生应具备的师范教育能力。专业与师范的结合对授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学校应适当分析职教师资班授课教师的现状,并在成本、教师数量等综合效益的基础上选择“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与师范分离教育”或是“培养专业能力与师范水平兼备的教师”。

4.沟通差距——学生与教育主体间沟通与反馈的缺失

按照传统思维,学生天职在于学习,而包括教育机构、院校(领导)以及教师在内的教育主体的主要任务在于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执行教学计划。一方面,受个人知识的局限,学生在初入学阶段并不能准确定位个人的职业规划、辨别所学知识是否满足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生习惯处于教育教学的被动地位,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完善性与己无关。学生与教育主体间的沟通与反馈受到阻碍,职教师资培养内容、计划无法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进行完善。

问卷结果显示,指标20(教学内容符合教学计划)存在较明显的沟通差距,学生对教学计划、内容的完善性与匹配性不太认可,各教育主体应高度重视。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教育教学虽具备一般本科教学的特征,但仍需要特别关注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职教师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对象为未来的职教师资,学校应着重培养其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多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