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建设作为MTA教育改革的破题之笔

三、实践基地建设作为MTA教育改革的破题之笔

既然要结合全日制MTA的培养规律来重新评价设计专业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那就需要回溯到项目的缘起,深入解读主管部门在顶层设计阶段是如何理解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以及实践基地在其中的意义的。

2009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是我国全面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项目发展的重要文件,其中关于项目定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有着清晰而明确的界定。文件中指出,要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从传统的科学硕士培养思维中走出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把握专业硕士培养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理念、模式和质量上有所创新、有所提升。一言以蔽之,改革创新之路应始于正本清源,一切问题中的问题应该回到“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的设立目的”这一原初设问上。

关于上述问题,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中给出了如下界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段话应该是顶层设计中关于MTA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述。

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再次明确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的实践导向:“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进一步阐述上述文件中关于专业硕士教育改革的精神,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文件中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明确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该文件还在完善培养方案、改进课程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完善就业指导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研究生培养环节上反复强调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应有相关行(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中应该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培养单位引导研究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对职业领域及岗位的认识,鼓励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胜任力;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及国(境)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认为,上述两份意见尽管是宽泛地针对所有类型的专业硕士项目一概而论,但是文件精神及其具体意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有着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价值,尤其是两份文件中对于专业实践的重视,以及要求将专业实践导向全面贯彻到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论文选题、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等专业硕士培养流程的关键环节中,这一指导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相比起来,复旦MTA项目在专业实践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结合上述文件精神以及复旦MTA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专业实践对于MTA项目而言不仅是至关重要的培养环节,还应该是MTA教育自招生至就业全流程中贯彻始终的基础构成要素,这样看来,专业实践基地也就不能仅被狭义地理解为实践教学实施平台,而应该更为广泛地为专业硕士培养全流程、全环节服务。进一步来说,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全日制MTA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培养方案制(修)订思路,还能为课程设计和案例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源,并解决全日制专业硕士由于脱离实际工作岗位所面临的论文选题和材料收集等难题,同时也为专职教师深入行业调研提供了开放平台,更能够保证行业导师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和持续性地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以敬业爱岗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学研合作中去,进而在实践基地共建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进行考察和选拔,这样一来,专业实践基地就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MTA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并频繁沟通,通过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企业录用选拔人才提供高效、长效的解决方案。对合作企业而言,这样的实践基地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空架子,企业可以据此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人才信息优势,就生产经营或管理发展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合作研发攻关,为生产和管理上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方案,同时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综上所述,对于全日制MTA项目而言,专业实践基地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还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抓手,这也将会是复旦MTA项目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