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改措施

(二)教改措施

基于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以及城乡生源地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研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对策。

1.经济扶持

高校应积极落实经济困难生绿色入学通道政策,减免住宿费用,促使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畅通。应通过同学榜样激励以及老师鼓励的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生走出思想困境,鼓励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回报社会。对于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应加强勤俭节约教育,倡导勤劳朴实、帮助与团结同学的传统美德,树立学习导向、品德导向、理想导向的校园风气,以此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理想。

2.动机重塑

高校和旅游院系应加强引导学生学习动机,应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属性、专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专业人才素质能力需求等方面的认识水平,特别是促使农村地区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对于城市生源地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加强理想与人生发展路径引导,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以实现自我理想,对部分学生功利化的学习动机与目标取向应加强教育引导。

3.平台创造

不同生源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学习动机强烈,高校以及旅游院系应该加快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应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引进与现有教师进修与培训,提升专业教师水平。应加强与校外旅游企业联系,特别是与发达地区或行业先进旅游企业合作,聘请旅游行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创造新的机遇。

4.教师主导

旅游院系应增加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以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专业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生动性,加强案例教学比重,引领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教师的教学相长。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鼓励学生发现旅游行业的新问题,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以学术研究、分享报告、主题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释】

[1]李海军,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继忠,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院长。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54、71073029、41401153)项目资助,特致以谢意。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11/177851.html。

[4]李燕军、魏红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唐晓云:《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状况分析与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方向探讨》,《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6期。

[6]李燕军:《旅游市场需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对接》,《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8]谢桂梅:《从动机到动机衰竭再到“动机重建”——动机主题研究的“新路径”》,《外语教学》2015年第2期。

[9]李雪:《博士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10]杨春、路海东:《不同形式的评估反馈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2期。

[11]魏连娣:《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未来时间透视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12]国秀玮:《成人学习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外语界》2010年第3期。

[14]林克松:《工作场学习与专业化革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15]王志敏:《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16]丁安琪:《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动机增强者动机变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17]Marijke Van Bommel,Henny P.A.Boshuizen and Kitty Kwakman,“Appreciation of A Constructivist Curriculum for Learn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by Social Work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Levels of Learning Moti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1(2015):65-74.

[18]Daniel A.DeCaro,Marci S.DeCaro and Bethany Rittle-Johnson,“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during Exploratory Learning”,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7(2015):13-26.

[19]Valeria Negovan,Mihaela Sterian and Gabriela-Mihaela Colesniuc,“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87(2015):642-646.

[20]Nikolaus T.Butz and Robert H.Stupnisky,“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Graduate Students'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in Synchronous Hybrid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8(2016):85-95.

[21]Elaine S.C.Liu,Carmen J.Ye and Dannii Y.Yeung,“Effects of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Self-perceived Overall Competenc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2015):199-204.

[22]Richard E.Mayer and Gabriel Estrella,“Benefits of Emotional Design 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33(2014):12-18.

[23]Jaap Schuitema,Thea Peetsma and Ineke van der Veen,“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Autonomy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2016):32-45.

[24]Yue Zhu,Wing Au and Greg Yates,“University Students'Self-contro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a Blended Course”,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30(2016):54-62.

[25]Thuy-vy T.Nguyen and Edward L.Deci,“Can it be Good to Set the Bar High?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Regulation in Moderating the Link from High Standards to Academic Well-being”,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2016):245-251.

[26]李跃平、黄子杰:《验证性因子分析在量表结构效度考核中作用》,《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第10期。

[27]张超、徐燕、陈平雁:《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在量表研究中的比较与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