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无力提供合适的师资
企业拥有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熟悉工作岗位的流程。但他们没有上过讲台,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经验相对不足。一旦他们成为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课程时,往往出现有的企业导师只会干,不会表达,或者表达不到位。在引导方式上,企业导师也不像学校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往往表现得态度比较生硬,不能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课题组在海南师范大学考察座谈时,他们介绍了一种办法,就是新教师跟学校正式签约后,必须去酒店或者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践至少2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这些教师去企业实习实践时,并没有教师的身份,所有待遇等同于学生,甚至不拿实习津贴。这样,教师们能够直接地了解到学生在实践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实操水平,同时在制定校企合作课程、合作机制等方面条款时,更加了解事实情况,提高了合作的有效性。
为了解决好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做好如下事情: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校级领导到从事教学一线的教职工都清楚校企合作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从师资、资金、场地、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合作企业形式等方方面面做好软硬件方面的筹备,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基础[16]。美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有六种,即合作教育计划、技术准备计划、青年学徒制、校企契约、赛扶计划、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这六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的时间较长,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体现了校企合作教育的双主体[17]。另外,美国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合作教育的模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对学生而言,学生全面了解校企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学校学习都有详细的书面材料。对雇主而言,雇主需要平等地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雇主还可以获得评价学生工作的权利等。可见,完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18]。
其次,学校要在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适度的方便,使得操作更具灵活性。在与企业合作的实践中,很多企业会针对性地要求提前对学生进行专门专业课程培训,学校应该提前安排,须打破传统的课程安排,甚至是学期时限安排。传统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一旦设定后,教学管理就会按照既定课程体系计划执行教学任务,无特殊原因一般不能进行随意改动,这与校企合作要求下的灵活安排实践教学产生矛盾[19]。
最后,要将校企合作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四年学习中。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伊始,就应该预先将校企合作各个实践环节合理穿插于旅游管理本科四年学习中,同时应该保留一部分机动灵活时间模块应对不定期的实践教学安排,以保证相应实践环节能落到实处。学校可以选择跟大型集团企业合作,以保证质量与容纳量,洲际英才学院在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案例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