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一、引 言

中国大陆的现代旅游业大致起步于1978年。1979年1月6日,邓小平发表“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2]的谈话,吹响了各地发展旅游的号角。随后,首届中国国际旅游会议(1983)的召开,《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等旅游行政法规的颁布,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家“七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986),大大促进了我国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与此相适应,上海旅游业也迅速发展。1979年,上海仅有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等旅行社4家,旅游饭店26家,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1万人次。1988年,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增至23家,旅游饭店70家,接待入境旅游人数91.6万人次。1993年,各类旅行社达121家(其中一、二类社26家,三类社95家),旅游饭店101家(其中“三资”饭店24家,外方管理饭店15家,星级饭店91家),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24.8万人次。至1996年,上海拥有旅行社249家(包括一、二类社38家,三类旅行社210家),旅游饭店125家(其中星级饭店116家、客房29 996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43.2万人次,组织国内游客207.0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11.7亿美元,国内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1亿元人民币[3]。2014年,来沪入境旅游人数达791.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7.1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68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 950.1亿元,旅游业占全市GDP比重6.2%,旅游业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之一[4]

为满足上海、全国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大局,上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随之而生。按照教育部旅游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划分方案,旅游管理类本科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3个专业。上海最早的专门旅游教育高校是1979年创立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1988年,上海工业大学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饭店工程方向)。1989年,上海大学文学院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旅游教育专业(1992年改名旅游管理),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全国首个饭店管理本科专业。1993年,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同济大学设立5年制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专业。次年,上海大学与上海工大、上海科大等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学,继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1997年,上海海运学院海运旅游管理大专升格为本科,上海对外经贸学院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此后,随着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举办,2002年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与世博会筹办工作的进展,进一步刺激了各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会展等专业的积极性,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上海对外经贸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相继设立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迄至2014年,上海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生的院校约达14所[5]。从上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置情况看,既有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211”类大学,东华大学等“211”大学,也有杉达学院、建桥学院等民办大学。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的院校在2012年达到高峰,约有18所[6],其后有如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将专业名称改为“风景科学”,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撤销,开设的院校有所减少,但基本维持在14所到15所左右。大部分院校设置旅游管理或会展经济与管理一个专业,仅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上海海事大学5所院校设置两个以上旅游管理类专业。

在此背景下,为全面了解上海市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满意度现状,本研究将对上海市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提高其教育质量、提升满意度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