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感
幸福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哲学,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高思谦译,2006)[15]一书中认为,人生是以追求幸福为目的,而幸福则来自“善”,特别是获得“至善”,因此人类一切的技艺研究、一切的行动及选择都是为了某种善,可以说一切事物皆以寻求善为目的。幸福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正向情感来形容幸福,以快乐为主;第二类则是来形容满意和满足,以幸福为主(Eudemonia),是一种心境上的反映。
1.正向情感
陆洛(1998)[16]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质量的沉思,是一种包括高昂的正向情绪及对整体生活满意的主观感受。Ryan与Deci(2001)[17]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指出,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和个人的最适经验和运作有关(Optimal Experience and Functioning),看似简单,然而其定义相当复杂且颇受争议。陈嬿竹(2001)[18]提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多正面的思考并能从他人身上获得关系的满足,则幸福感较高,对日常生活也较满意。
Carruthers与Hood(2004)[19]认为,“幸福”常会使人联想到快乐、乐观、自我接受、充满活力等正向情绪,还有自我实现、生活有目标和满意的生活等概念。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初是用以探讨生活质量(Keyes,Shmotkin,& Ryff,2002)[20]。Schulte与Vainio(2010)[21]认为,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健康与工作状态的满意程度(谢孟蓉,2012);Lu与Shin(1997)[22]研究发现,幸福感的来源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活的乐天知命、过得比别人好、他人的称赞、工作上的成就、物质上的满足、自我实现、健康快乐等因素(林育正,2008)。
2.职场满意
Noblet等(2005)[23]在预测专业人员的幸福感时,将幸福感定义为心理健康(对生活的感受)与工作满意等。人力银行经理表示,员工幸福感愈大,员工忠诚度就愈高,工作热情也随之增加,员工的幸福感根本来自企业的正向效益,企业的正向效益良好,员工就越卖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李建兴(2006)提到,愈来愈多的研究和数据报告显示,员工愈感到幸福,就愈能发挥创造力、落实执行力,并降低流动率,而这些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中华汽车人才发展课副理吴宝秀(2007)指出,中华汽车是一家成功营造幸福感的企业,该公司相信,“要让员工效率提升、专心工作,得让员工‘无后顾之忧’,这是中华汽车的福利政策”。
谢丽霜(2011)[24]认为,企业要懂得珍惜人才,需为员工规划各项福利措施、重视身心健康、安全及工作质量,更要为员工营造职场健康的环境,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增进员工之生活与工作的满意度及身心健康等,让员工真心愿意为企业来付出,以创造企业以及员工双赢的最大效益。工作满意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生产力,企业能让员工安心工作,满足其基本所需的物质方面及升华的精神方面,也能带给员工幸福的感觉(张欣琳,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