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学科高绩效学者的合著网络特征分析

我国旅游学科高绩效学者的合著网络特征分析

孙瑾瑾 李勇泉 张 雯[1]

当前,国家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大背景的积极推动下,各种新产业、新模式衍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高质量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家、组织乃至个人的广泛关注。然而,单个个体的知识储备有限且局限于某一领域,因而想要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合作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旅游学科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旅游研究的文献包括文献内容研究、影响力评价研究、以学者或院校机构为对象进行网络特征分析的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献内容属性、贡献评价上,较少关注学者个体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及社会关系结构;研究方法多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等,较少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知识图谱可视化等方法对旅游学科发展深入研究。国内合著网络的相关研究主要对象为科研机构,且多从整体网角度分析;以微观视角剖析科研人员个体中心网的研究相对较少。就研究方法而言,部分个体中心网研究使用社会调查、提名生成法收集数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严谨性。

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展开,旨在丰富旅游相关研究理论,通过可视化高绩效学者合著网络,探讨我国旅游领域科研合作的规律。研究在张凌云等学者对我国旅游学科学者H指数排名的基础上选取H指数大于10的21位旅游学者作为研究对象。H指数这一衡量学者创新绩效的定量指标与以往单纯根据论文数量测度科研团体成果学术影响力和贡献力的方法不同,结合了学者发文量与被引量,对学者的学术评价更为全面客观,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选取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派系、结构洞等五项结构性测量指标进行分析。

数据采集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全面检索21位旅游学科高绩效学者的论文数据,形成数据库。采取多种检索方式,使用“姓名”“姓名+单位”“姓名+旅游”等多重关键词交替组合检索,务求做到论文数据完整准确。最终获取论文3 127篇,平均每位学者149篇论文,涉及旅游学科学者1 810位。

通过分析旅游学科高绩效学者的合著网络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高绩效学者的合著网络整体密度偏低,呈现两类特征。第一类,整体稀疏,局部紧密。说明这类学者的合著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效应,居中心位置的学者间联系紧密,大量的边缘学者合作较少,资源的聚集性高,学科的发展尚需要核心学者推动。第二类,整体网络稀疏,节点间的合作频次差距较小。说明这类学者科研合作不充分,合作形式单一,合作途径少,须拓宽科研合作渠道。

(2)高关系强度节点网络显示,关系紧密的学者主要为师生关系与同事关系,高绩效学者所培养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是其合著网络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可见,旅游学科内的科研合作类型较为单一,多是局限于同一机构院校内的师生或同事合作关系。

(3)高绩效学者彼此间合作较多。他们是促进旅游学科各科研机构开展跨地域、跨领域合作的重要力量,能够为其所在的机构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根据三元闭包理论(Anatole Rapoport,1953年),许多学者因与处于中心位置的高绩效学者有合作关系,从而增加了他们合作的机会,居于核心地位的学者可以作为纽带,为其他学者搭建联系的窗口。

(4)高绩效学者合著网络中派系数量相差较大。一方面,部分高绩效学者派系数量较少;另一方面,部分高绩效学者派系多,但缺少建立联系的中间人。说明旅游领域的科研合作尚不够充分,知识共享欠缺,较多的小团体使得少部分人掌握着大部分的资源与人脉,而处在边缘位置上的人较多。合著网络连通性差,限制了学者的交流,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注释】

[1]孙瑾瑾,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本科生。李勇泉,华侨大学旅游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张雯,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