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立创新型实践基地
如前所述,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打通实习、论文和就业环节有着重要作用。项目尝试将实习、论文和就业环节与实践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实践单位,学生可以结合实践工作推动论文写作,进而通过优异的毕业论文获得就业机会,打开职业发展空间。
实践基地除了要打通实习、论文和就业等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为MTA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助推力,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复旦MTA一直本着“鼓励创新、注重实践”的教育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创新生态和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将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寻求对理论和技术的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创业沙龙、创业课、创业展示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交流机会,着力培养学员的企业家精神,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初步统计,现有复旦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项目学员中有近20%的比例致力于个人创业计划,涉及领域遍布旅游各行各业。为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复旦MTA项目将通过建立创新型实践基地来进一步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和创业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与富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充分激发师生团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旅游业的迅速成长提供持久高效的创新动力。
【注释】
[1]孙云龙,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复旦大学MTA项目主任;范彦雯,复旦大学MTA项目办公室主任。
[2]唐继卫:《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第2—6页。
[3]吕宛青:《关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云南大学MTA教学的探索》,《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第7—14页。
[4]李君轶、张妍妍:《面向MTA的〈旅游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第80—81页。
[5]王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课程体系设计思考与创新——基于美国康纳尔大学服务管理硕士项目的启示》,《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第104—116页。
[6]全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全国MTA培养院校实践教学情况调查报告(2014年)》,《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第165—172页。
[7]近年来关于MTA项目的相关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参见但不限于如下文献:舒波、阚艳丽、曹旸:《MTA人才培养关键成功因素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17年第1期;刘佳、李莹莹:《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思考与对策探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年第10期;王芳、周玮、沈逸君、刘佳雪:《基于旅游职业经理人胜任特质的MTA教育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2期;蔡君、张茵:《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15年第3期;李广宏:《广西MTA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商》2015年第6期;梁茜:《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6期;牛锦霞:《MTA:稳定增长,逐渐形成特色——访全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长白长虹教授》,《中国旅游报》2014年8月27日;廖阳、王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旅游纵览(下半月刊)》2014年第10期;付景保:《中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展望》,《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金海龙、张睿:《海南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邝伟楠、孟萍:《MTA怎么样了?》,《中国旅游报》2013年9月25日;陈炜、杨欣玲:《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广西旅游管理为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旅游论坛》2012年第4期;邓爱民、黄鑫:《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第12期;姚延波、徐虹:《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会议论文,2010年;《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项目运行情况》,《中国旅游报》2010年10月20日。
[8]李君轶、张妍妍:《面向MTA的〈旅游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