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学习动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调研数据。首先,采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定调研数据是否适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初始因子,并采用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保留特征值大于等于1、因子负荷大于0.4的公因子。最后,根据测量变量属性命名公因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公因子。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KMO值为0.865,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水平P=0<0.001,故而认为相关关系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即各个变量并不完全相互独立,具有相关性,因此适合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公因子,同时使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得到的旋转后的公因子负载矩阵以及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1。最终结果剔除1项因子载荷小于0.4的观测变量,保留因子载荷大于0.4的其余14项观测变量,观测变量因子载荷分布在0.599到0.851之间。对各个公因子分别命名,得到4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公因子,分别是自我提升型动机、考核奖励型动机、就业取向型动机、兴趣爱好型动机,4个公因子累计解释全部学习动机变量总方差的65.834%。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探索性因子分析

续 表

因子分析显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自我提升型动机。观测变量包括“我对本专业的实践性学习非常重视”“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丰富个人的综合知识”“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整体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希望提升自我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因此命名为自我提升型动机,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9.368%。(2)考核奖励型动机。观测变量包括“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获取文凭”“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争取获得奖学金”“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轻松通过学校专业课程考试”“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全面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希望通过课程考试获取各类奖学金、专业资格证书的内在需要,因此命名为考核奖励型动机,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7.632%。(3)就业取向型动机。观测变量包括“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争取在好企业/单位工作”“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争取找到高薪工作”“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不辜负父母亲朋好友期望”,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希望通过专业学习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资本,因此命名为就业取向型动机,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5.757%。(4)兴趣爱好型动机。观测变量包括“我学习本专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能对本行业有更深的了解”“我学习本专业,是为了毕业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未来旅游行业从业意愿,因此命名为兴趣爱好型动机,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