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近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是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国内旅游蓬勃发展,通过旅游活动拉动了内需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批国外商务访客、学者、政要纷至沓来;同时,由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人们对于出境旅游产品的追捧也是方兴未艾。以上这些因素都大大催生了旅游活动的增长,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已近四十年,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的支柱产业,然而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状况却成为阻碍我国旅游行业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大“瓶颈”。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共有1 957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旅游类专业,当年全国共招生110 935人[2]。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7 621家[3];全国星级饭店(经营数据通过省级旅游部门审核的)共有10 550家,客房146.25万间(套)[4]。从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数来看,供需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缺口。
专业人才在数量上存在缺口,在质量上也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旅游行业作为一个国家、地区对外塑造形象、创造外汇收入,对内拉动内需的特殊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作为一个地方的“窗口”行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
教育部高教司〔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职教育探索,在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企业参与,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人才。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乃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能适应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