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现状
综观目前的国内旅游教育,可以一言以蔽之:“成绩巨大,问题不少”。
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发布的信息,截至2015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83所,在校生209 986人;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高专1 075所;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789所,在校生22.6万人;旅游相关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校生4 029人,博士在校生947人[6]。从规模上讲,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目前基本趋于稳定。每年的招生数量、在校生人数,趋于渐进式、不断增长的状态。近年来,本科专业的招生趋于稳定,高职专业招生数量不断递增。从高校布局来看,目前本科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高校,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但总体来讲是以地方性高校为主体。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基本都开设旅游类专业。就专业结构而言,本科层次的旅游类专业,以旅游管理最多,其次为酒店管理,再次是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专业结构与高校办学层次、旅游产业类型基本上相匹配,涵盖了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行业、企业对各个职业岗位的要求。从办学体系上来看,国内旅游教育形成了从中职、高职高专到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自下到上的培养体系中,高职高专为主要力量,不但设置旅游类专业的学校多,而且招生数量也多。据统计,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者约占93%。具体到某个行业,比如酒店从业人员,则将近97%。可见,高职高专毕业生构成旅游人才队伍最为基础的保障。
高等旅游教育是旅游业催生的结果,30余年来,其培养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一定数量的人才,服务于旅游行业企业和行政机构,他们构成了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基本力量,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省份和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表明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供给。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旅游人才的数量、结构与质量上。高等旅游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他们分布在酒店、旅行社、景区、会展等行业企业,成为旅游业的基本力量。
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服务业不需要多高的层次,导致旅游业准入门槛不高。比如,导游人员资格只需高中学历即可。实际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旅游教育为改变从业人员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广西旅游景区为例,全区470多个景区中,从业人员6.59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者为2.05万人,人才率为34.07%。其中专科学历者占95.97%,本科学历者占3.69%。
但是,在看到高校旅游专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