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校企合作指的是企业和学校为了达成共同培养人才这一特定目标而形成沟通、协作的互动性关系的一种模式。学校培养人才,企业使用人才,如此以学校的知识为教育基地、企业为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在教学内容、专业目的、实践操作中彼此信赖、共同协商,对双方而言,是在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上达成可持续的合作方式[2]。
目前,中国的旅游饭店业蓬勃发展,在开放的市场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紧紧依靠面向旅游住宿的创业和经营管理中的商业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与酒店产业的共同成长。戴斌曾指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中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此引发的人才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酒店企业纷纷选择与高等学校合作,将双方需求的结合点连接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被广泛运用,因其资源互补、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优势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分为多种形式,即“订单班”模式、“产学一体化”模式、“双定生”模式等,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因师资力量薄弱、企业投入不足、法律监管缺失等原因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也成为限制因素。我国酒店行业在人才培养中仍处于形式化、简单化、缺乏创新的阶段,长期以来,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脱节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瓶颈[3],加之学生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以及现有的教育培养与满足日益增大的人才缺口存在差距等现象的发生,酒店行业的校企合作建设已是必然趋势且应长期坚持,但转型与完善也迫在眉睫。
在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影响日趋深远的今天,企业与学校如何更好地找寻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国内外不同人才培养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合作过程中的可持续、满意度、职责义务都是需要深入讨论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文献研究现状,将校企合作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再对不同模式的合作进行比较,随后结合酒店管理的行业特点,以上海商学院为例,针对合作影响因素、各类指标进行进一步研究。
上海商学院是国内较早、上海市首批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自2004开办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定向委托班以来,秉持“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理念与喜达屋集团、洲际酒店集团、雅高集团紧密合作,企业全程介入教学过程,确立了文理兼容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又有实训室、咖啡厅、模拟客房等一系列齐全的模拟教学设施,因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被评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专业以及“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院校”等荣誉称号。
结合上海商学院的成功案例,本文将提出符合行业发展特征的模式,最后为酒店与企业未来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建议,从而希望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