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学校培养人才,企业使用人才,让酒店人力资源的种种需求和运用形成一个循环,根据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特征,结合文献综述中学者对合作形式的分类,本文将其完善后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

1.“产学一体化”模式

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产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12]。学校的教学楼即为酒店,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既是客户又是服务生,处处体现着职场的环境。在一些高校中甚至有自办酒店,学生可以在酒店内学习专业技能,又能从理论知识中更好地反哺自己的实践操作。例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采用技术应用型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视学生的校内外实践,学院拥有与酒店相同的设施设备,教授边讲授边操作,毕业生可以在高星级酒店内直接工作,不需要经过实习。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则更注重通过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以校内资源及企业实习机会反哺学生的实践,训练高素质人才。

2.“双定生”模式

“双定生”指的是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后定向培养,待毕业后定向就业的学生。如此一来企业和学校的需求充分结合,学校根据酒店要求制定教学课程,企业又可在保证完全就业的情况下避免盲目招生的尴尬处境,但与此同时,诸多不良因素也随之而来,诸如学生就业范围狭窄、缺乏对行业宏观且全面的认识,酒店企业的用工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意愿,对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例如上海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获得瑞士酒店管理协会认可,与锦江酒店集团联合办学,课程设置由有经验的教育者和酒店行业专业人员根据国际标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会话、语法、阅读、听力等主要技能,同时,锦江酒店也将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3.“订单班”模式

作为目前被最广泛运用的合作模式,学校以“订单班”模式为契机,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帮助学校提高培养质量,双方的合作可以节省办学成本,酒店给予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提供学生提早进入职场的福利,学校将企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采用“实践—实训—实习”的循环串联起整个大学生涯[13],双方紧密相连、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不少现象也反映了该模式的不足,例如酒店的企业课程较少、形式单一,无法真正达到效果;学生对于酒店行业缺乏兴趣的难题无法解决;校企双方资源并没有全部开放,教育体系牵制了酒店的介入,酒店又难以根据校方的“痛点”提供所需。北二外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获得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学术认证的本科大学,在校园建设、课程体系、管理团队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均获得了瑞士方的服务咨询和学术支持,项目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与中国饭店协会、北京人才资源开发协会、维景酒店等签订就业推荐协议书,学生入学可同相关单位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为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4.“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这是在欧美等酒店行业发达、成熟的市场中最常用的模式,人才培养以企业培训为主,注重实践技能,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企业给予学生和学校大量交流的机会[14]。而学校的教师选拔同样经历了严格的筛选,教师大多长期在酒店工作,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甚至允许教师在酒店中担任要职,以此确保“双元制”模式的生命力。

为了进一步阐述各类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通过下表将各类模式进行归纳(表1)。

表1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分类

孙君辉总结梳理了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认为“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高职办学模式、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在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运营时间仍不够长,诸多因素有待进一步考量;谢玲在对“订单班”合作模式进行研究时,认为该模式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的,根据岗位工作对接的能力培养,因此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较大以及合作形式单一、合作领域较窄是尚需解决的问题[15]。左崇良坚持认为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应遵循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现代化学徒制,双元为体、责任共担,定向培养学生但不一定定向招收学生[16]

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则是采取了“订单班”的形式,与喜达屋集团、洲际酒店集团、雅高集团合作,准确把握了市场动向,按照酒店需求培养高水准的、能够从事酒店运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整个过程按照“对接国际标准、面向行业要求、体现上海特色”的办学宗旨紧贴行业需求,跟踪行业发展前沿,构筑了国际化品牌酒店集团实习基地与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实践教学环境。

整个教育流程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文件,依托宽厚的行业背景,首次提出以“国际化酒店营运管理培训生”为入职起点岗位,既是对国际品牌酒店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具体落地,也是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学校又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建立紧密对接国际酒店集团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发挥国际酒店集团技术中心的作用,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依托上海商学院“商科”特色定位,在上海市乃至全国较早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历层次人才培养,在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而针对“订单班”形式的不足,上海商学院做出了相应改进,例如入学面试精心挑选对酒店行业颇具兴趣的学生,大量参观、考察巩固了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文理兼具的课程选择丰富,又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所授知识覆盖酒店所有部门;双方资源共享,酒店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及大量实习岗位,学校给予稳定生源及科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