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综述
1.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1)“整合—互动式”(Integration-Interaction,简称“Ⅱ”)
在确定“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方面,赵浩兴、刘晓明(2005)认为“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应该在合作教育等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国内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并且借鉴国外高职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条件、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教学理念、学习方法、研究发展等方面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5]。
对于“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刘晓明、徐旭水、盛羽洁(2007)认为,校企之间的资源“整合”包括对人力资源、环境与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的整合;校企双方的“互动”包括校企双方在理念提升、校企双向学习、技术与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互动,并且认为高职院校“Ⅱ”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适应当今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是企业需求,“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保证是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6]。
关于“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及具体操作方式,刘晓明、徐旭水(2007)认为,“Ⅱ”型校企合作模式既包含了高职院校的专业理论教学,还包括了企业的专业技能教学,两者进行了很好的整合;“Ⅱ”型模式是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多种国际上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及企业自身特点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这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学校的单向思维模式,突出强调了校企双赢结果,通过合作发挥出“1+1>2”的整体效益,实现了我国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教学理论及实际应用的创新;构建了动态契约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组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等形式,保证了校企合作正常、有效地开展[7]。
关于如何合理运行“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模式,何伟强、刘晓明(2008)认为,运行“Ⅱ”型校企合作的载体是“组织结构”,在设置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的组织机构上,强调必须使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市场全方位参与,在四个不同层面上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决策指挥机构、咨询参谋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和监督反馈机构这四个不同层面的组织机构要积极互动,它们各自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职能,将分别保障“Ⅱ”型模式的具体运行和目标的达成,同时成为校企合作的技术支持、关键驱动和重要保证[8]。
在构建“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方面,朱艳(2009)认为“Ⅱ”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包括四个:第一,建立相对独立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第三,编写规范的实训教材,开发培训项目;第四,能够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并且成为职业素质的训导中心;此外,在实训基地的构建方式上必须实现实训环境与物质资源、实训教学人力资源、实训项目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互动”[9]。
(2)“订单式”
孙艳红(2005)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中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10]。余为等(2006)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且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不同的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1]。苏勇军(2009)认为“订单式”的实质就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通过签订用人“订单”,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方面的问题[12]。
在“订单”培养的方式上,单慧芳(2007)认为校企双方在制订课程设置方案时应根据订单的协议内容,在制订分阶段技能训练目标时应根据企业的就业标准,在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时应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在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时应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中心[13]。孙艳红(2005)认为,实行订单式教育模式,必须改变传统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通常采用书面考试形式的办法,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应将考核业务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相结合为主①。于世宏(2008)主张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比赛,通过竞争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校内可以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及科研训练等活动;同时,在社会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学生,会特别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14]。苏勇军(2009)以宁波为例,建议推行“平台+模块”的教学思路,以实现旅游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平台+模块”的教学思路是由“知识平台”和“能力模块”共同构成的;“知识平台”包括了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四个平台,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旅游学科综合性的需要;“能力模块”由饭店服务、导游、景区经营管理、英语口语等技能共同组成,适应了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性;“知识平台”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的变化;“能力模块”中的各项实际工作能力训练是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包括了酒店、景区、旅行社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等;通过融合知识构建和能力训练,并配套施教,循序渐进,显示了专业特色和优势③。
在“订单”培养考核的方式上,舒卫英(2006)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例,他指出,该学院坚持严格管理,邀请了浙江开元旅业、宁波浙仑海外两大集团共同参与学校对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并共同实施技能质量控制;在教学质量考核分工方面,学院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管理,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由学院负责,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则由企业完成[15]。刘冰(2010)认为通过校内专业授课教师、校外企业指导人员,以及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同行、顾客等多种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更为全面地考察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在评价机制中,应以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为主,辅以其他评价主体,对学生的“称职”情况进行全面考评,来评定其职业技能的水平;同时要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加入考核过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在企业实践的过程完成实践报告,并总结自己的“工作业绩”,这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16]。
赵恩兰(2008)结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实际工作,对“学校—企业”订单型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主张在公共基础和文化素质修养课程中融合国际教育方面的内容;将国外最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等及时补充进入专业教学内容;选用国际先进教材的同时邀请外国知名专家、学者到学院讲学,使学生能及时跟上国际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建立国际化的校外实习基地,开辟学生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途径;学院建立海外实习教师带队制度,青年教师通过出国带队实习,增加了自身海外一流旅游集团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能收集国际旅游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学生实习情况,从而促进了教师授课和学院课程建设的国际化进程[17]。
2.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
(1)企业方面的影响
陈静、王丽华(2011)认为企业在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考虑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多大关系;校企合作的受益方只有学校和学生,而对于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更多时候企业做的是“赔本买卖”[18]。
邱璐轶(2011)认为在业务繁忙的旺季时,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接纳大量学生去企业实习,但是一到淡季就会变更实习协议,对实习生岗位大量削减,不少情况下仅仅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没有系统地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情况的发生更是会削弱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性[19]。
杨香花、余琳、廖晓中(2011)通过对佛山地区的一些旅游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到,企业人士认为与学校合作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实际的效益,往往是企业付出多、收益少;比如学校与旅游景区谈校企合作,景区方面认为只是他们单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景点实习的教学场所,但是学校却不能为景区做什么;一般旅游企业只是在旅游旺季用工紧张时,才会希望学校派遣学生参加实习,但这又往往会与学校原本的教学计划相冲突,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20]。
(2)学校方面的影响
钱晔(2010)认为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满足学生更广泛就业渠道的需要,现阶段学校尚未真正认识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21]。
汪安(2011)认为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拥有较多的“双师型”教师,但是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生产、管理的一线工作,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空有职业资格证书,基本属于“有证无业”的状态,因此这些“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并不高[22]。
黄美忠(2011)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指出,不少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只注重形式,一年中只是召开一两次专家会议;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旅游业存在淡旺季的特点有明显差异,在旅游旺季时,对于旅游企业提供的学生实践机会,学校往往因为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愿轻易打破,难以对接校企双方的工作安排[23]。
(3)学生方面的影响
李明、苏昌猛(2009)通过对230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按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列,工作信心、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综合技能、企业规范等五方面的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中的影响相对较为突出,影响程度较大,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中应重点加强建设[24]。
陈静、王丽华(2011)通过调查认为高职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其品行、能力素质的高低对校企合作也具有重要影响,旅游企业乐于接受职业能力强的学生,同时,校企合作又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25]。
(4)校企间关系性因素的影响
霍丽娟(2010)通过“联盟绩效测量法”针对影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产学合作的成效受到校企间关系性因素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双方对资源依赖程度的影响;双方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对校企关系进行有效管理;双方基于有效关系管理的资源整合能带来较高的合作成效;校企相互间的信任、有效沟通、企业对关系的认知是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和对双方资源进行整合的三个重要因素;学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调整和适应,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这对合作成效的满意度和实现合作目标有较大联系;此外,由于第三产业项目的成本投入较小,成果也较易体现,因此与其他两个投入成本较高的产业相比能产生更显著的合作成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