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有待深化

(四)校企合作有待深化

旅游专业面向行业产业,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实习、实训上,而是要能真正地形成校企共建、校企共育人才的机制。当然,这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共同责任。

高校旅游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旅游学科理论支撑不够。中山大学保继刚、张朝枝曾就建设旅游专业一级学科的问题,分别撰文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问题,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管理学科体系不成熟,以及学界对于高等旅游教育定位认识的差异造成的。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旅游学术、旅游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能否认,也存在着照搬国外理论,或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有学者指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很多课程的内容不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理论,就是其他学科的嫁接理论,课程内容不仅陈旧和不实用,而且变化较少,与市场需求和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脱离得比较远。”[10]还有的学者指出:“旅游学所形成的理论主要是应用理论,主要是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旅游活动中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这个大学科群中,旅游学不是要力争取得像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基础学科那样的地位,而是要从这些学科中吸取养分,把这些学科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领域来。”[11]

其二,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不足。旅游行业企业,作为今天经济领域内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我们注意到新业态的出现可谓层出不穷。但是,在新常态下,旅游行业结构需要优化,怎样优化、优化什么,同样需要我们旅游教育界认真研究。旅游行业需要创新,在哪些方面要创新、创新什么,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比如,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对旅游业的冲击,都需要我们对传统旅游业、对新兴旅游业态和新技术的运用,及时地做出判断,以此作为我们旅游专业建设的重要指针。

其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旅游教育当然是一种职业教育,离不开旅游行业企业的参与。从国家、各省市层面以及学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清楚,也在相关的文件里作为一个重要的要求提了出来。但“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至今未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在于政策、制度、要求并没有真正落地,没有实施细则、程序。而企业以效益、利润为最高追求,参与到院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如果没有利益则没有动力。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是长远利益;而企业往往着眼于目前,马上要见到效益。如何立足于学校,考虑到企业,找到双方利益融合的契合点,这是我们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的。由于没有一种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企业参与高校旅游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还远远不够,许多还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没有实质性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