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8%,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 13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 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旅游直接就业2 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 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2]。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当前,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大量的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尤其是上海作为入境和出境旅游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一方面旅游就业缺口大,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又很难满足实际的工作要求。旅游管理教育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如何解决或缓解这对矛盾?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与具体的工作岗位和业务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为了培养能与社会实践直接对接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它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这些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要做到理论够用、实践充足。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强的专业,它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专业特性规定了其应用性强,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走与企业联合的道路。
我国校企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自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以来,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更加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如今,校企合作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道路。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3]。
校企合作又称产学合作,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校企合作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入教师团队,弥补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高校教师短板,用真实的工作场景补充相对欠缺的实训基地,与旅游行业通力合作,共同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业需要的人才。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看,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双元制”模式、“行业主导型”模式、“工读交替制”模式和“合作教育”模式等[4]。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符合旅游行业的市场整体需求,要立足于区域旅游市场的需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因此,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要和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深入沟通,共同制定适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相当强的学科,跟企业及旅游组织联合设计课程、联合培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