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MTA项目的发展现状
旅游学系是复旦大学的新兴系科之一,于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设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2005年设立旅游管理博士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旅游教育培养体系完备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旅游局授予的“上海市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定点单位”。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于2010年获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授予权,这是复旦大学继MBA、MPA之后又一个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复旦大学MTA项目根植于复旦深厚的人文传统与学术氛围,在充分整合旅游学系及校内外相关资源的条件下,积极响应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国家战略,努力适应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先进发展理念、高度创新能力、卓越领导技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深刻理解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上述战略定位在近年来的项目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招生报到人数从2011年的15人上升到2017年53人,七年内总计招生录取人数达到211人(含港澳台学员),毕业人数80人,师资团队34人(包含14位专职教师和30位行业导师)。与全国兄弟院校和本校其他专业硕士项目相比较,复旦MTA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一切离不开MTA项目每一位参与者的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
近七年来,复旦MTA项目已顺利完成了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依托于本校和本专业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三个培养方向,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目的地管理与区域旅游发展、文化创意与休闲旅游,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建设能够在培养方向和行业发展之间紧密互动的专业选修课,形成了产学研协同的良性发展态势,逐步走上了具有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化和市场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践教学向来是复旦大学MTA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实施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近年来项目尝试采取了翻转课堂、案例研讨、实践调研与考察、商业模拟训练、移动课堂、专业实习实训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与以希尔顿、万豪、华住、申迪、复星、携程、众信、春秋、景域等为代表的近20家旅游行业领军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复旦MTA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上,全国MTA教指委关于实践基地调研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也存在于复旦MTA项目的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MTA项目在培养方式上受传统学术型科学硕士的影响太深,学理化太强,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远远不够,实践基地与学分考核和理论课程相脱节。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10年颁布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的相关规定,MTA教育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3学分,必修课17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学位公共课和必修课属于教育部对于MTA教育的“规定动作”,学分必须要保障。基于上述文件精神,复旦MTA项目将总学分数限定为32学分,并着力于将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打造成为特色课程,邀请了大量领军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但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计入学分的实践教学课程由此而受到挤压,最多只有2学分。应该说,这一现状在全国范围内的MTA项目中具有一定普遍性,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的表述比较准确地击中问题实质:“由于我国专业学位发展时日较短,尚未形成一套被实践证明过的可行的教育模式,而学术学位发展较早,长期占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导地位,基础建设相对比较成熟,所以大多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结构、内容、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意无意地沿袭传统学术学位培养模式。”[8]
第二,为MTA项目量身定做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截至2016年底,复旦MTA学生可以参与的旅游学系实践基地项目有近20个,但专门针对MTA项目设立的实践基地仅为2个。究其原因,主要是2017年之前入学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选择了在职培养方式并与学校签署了定向委培协议,他们对于脱产到实践基地参加实习的意愿非常低,尤其当涉及较长时段的实习时,还需要向所在单位请假审批,因而可操作性也很低。另一方面,参与本项目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旅游行业,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本来就涉及大量的实践操作,如果硬性要求学生脱离工作岗位参与实践基地实习,这有些不近人情。在上述背景下,尽管复旦MTA项目自始至终都很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只能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拆分到其他培养环节,而并没有在实践基地建设这一环节做过多投入。
第三,根据合作单位的反馈意见,复旦MTA项目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单位负责人反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且实习同学与实习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具有太多不确定性,因而未能很好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如前所述,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固定职业身份且往往与实践单位具有同业竞争关系,因而在具体实践岗位的安排上,合作单位也会有所保留。在此前为数不多的能够参与到专业实践基地工作的MTA同学中,几乎没有人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合作单位工作,也没有解决对方对于人才招募的根本诉求。尽管复旦MTA项目已签订了大量实践基地协议,但签订后由于学分要求不高且学生参与的意愿不够强烈,往往在后续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实践基地的实际利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中普遍存在行业导师人员缺乏、开放的实习岗位数量质量有限等问题,而且鉴于学生实践时间较短,无法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也无法深入考察实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样一来,对企业而言,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
以上三个方面是复旦MTA在近年来实践基地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造成上述困境的最主要原因是此前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非全日制在职培养模式,因而全身心、持续性地进入实践基地开展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状况正在改变。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文件要求培养单位准确界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从培养方式上严格区分,其中,全日制研究生被明确界定为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复旦MTA自2017年起同时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并且根据文件精神,需要在全日制脱产攻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做出明确区分,同时,基于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的不同定位,全日制专业硕士也要与传统学术性全日制旅游管理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进行明确区分。面对这一政策变更,复旦MTA项目管理团队深切感受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过程如何发挥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这将是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基地建设对于MTA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了出来。这也给我们项目管理团队提供了一个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定位来重新思考MTA专业实践基地的功能、绩效及发展理念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