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实施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实施研究

高校教育是政府所重视、支持的一大热点,目前,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服务产业,我国人才总量存在缺口,人才总体素质依然偏低,这与高校教育的人才模式尚未成熟存在必然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表明理论上我国高校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已经明确,但实际上它还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形成成熟的体系[4]。刘伏英认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是注重对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是对职业导向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5]。袁媛提出,酒店管理专业应以产业知识为基础,职业为导向[6]。申思坚持认为理论和实践两者缺一不可[7],一味强调实践能力是一种教育的偏向。

在推动教育的深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校企合作这一兼具诸多优势的模式为业内人士所青睐。刘学英在对中南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后认为,该校的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要归功于较早地与企业开始联合办学,在总结了教育发展理论、人才培养特征、学术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后,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优势互补,更好地培养人才[8]。吴莹在酒店行业校企合作优化探索中指出,校企双方的合作越紧密,则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利益方满足度”“学生主体地位”等优化理念,不断提高合作的价值,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学校与企业辅以帮助与保障,使稳定的生源及良好的学生职业发展转化为合作实施的效率,学生、学校及企业均可各取所需[9]

学校的知识理论体系并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缺乏实习机会也无法使学生尽早熟悉职场环境;而酒店的用工难、用工荒一直是尚未解决的痛处。于是,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对培养目标与定位、教学方法、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办学伊始,学校会对高中投档生进行严格的面试,挑选出举止得体、能力良好、具有培养潜力且热爱酒店行业的学生,确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顺利完成,在入学的课程中便会有企业高管亲自授课、安排学生进行参观、提供选择适应职业发展的岗位机会,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满意度;教师亦有至酒店挂职锻炼的机会,确保所授课程的与时俱进,又结合大量的实践操作考试培养学生能力;酒店与学校合作紧密、频繁沟通、共同协商,两者开启了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以市场为需求、长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任务使命,使合作能够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可持续地进行。

在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不断探索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李文芳在学校的角度上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与研究,认为与企业构建柔性和动态的价值创造模式,统筹和协调各种促进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政府干预、市场运作、考评监督等多个维度建立动力机制已成为一种趋势[10]。宋佳佳对衰落的教育模式的共性进行研究后提出:空洞的理论、形式化的实践以及模糊的定位难以培养人才,从发展的角度讲,高校刚开始的教育模式是探索式、试探性的,而在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痛点及需求后,针对性的改进方式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11]

综上所述,如何顺应当下的教育潮流以及不断恶化的企业用工难问题,找寻符合校企双方利益的联合办学模式,从而各取所需、共同成长,是行业优化提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