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其他国家略晚,其雏形是1958年的半工半读的技工职业教育[7];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上,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高职教育,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强,截至2016年5月我国有高职院校1 169所,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多种模式,并且政府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说明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不仅拥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并且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从万方数据搜索“校企合作”关键词,正式出版论文45 775篇。从学科分类看,文化、科学类最多,发表论文32 019篇;其次是经济类2 958篇,工业技术类2 246篇,社会科学总论528篇,语言文字类354篇,交通运输类344篇,医药卫生类339篇。其中输入“旅游管理校企合作”关键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论文有500篇期刊论文、26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
早期发表关于“校企合作”产生背景的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亚妮博士在2004年发表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以及2006年发表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黄博士认为,各国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都是在工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新型专业工人的需求背景下产生的。杨红荃和崔琳在他们的论文《法制视域下德美日三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中认为,1958年日本颁布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即《日本职业训练法》,认定日本的校企合作模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李高峰在其论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中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8],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种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黄鹤一去不复返”了;高校录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3%到现在的升学率达到80%左右(包括高职院校)。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给高校带来了压力,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校的生源竞争力,高校开始思考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解决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高职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而旅游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冲破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