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行业人员流失问题分析与教育建议

导游行业人员流失问题分析与教育建议

郑 鹏[1]

受诸种因素影响,“导游流失”现象极为普遍,流失率远远超过一般行业正常的员工流失率水平。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导游人员流失严重,并伴随着导游整体素质的持续下降,导游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高流失率也会使培养一个优秀导游员所花费的大量金钱与时间白白浪费,这也间接阻碍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目前旅游市场的过度竞争,“黑导”“黑社”“零负团费”等现象时有出现,导游成为各种风险的承受者和矛盾的焦点,其社会形象一落千丈,“导游流失”也成为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组成的调研人员通过随机抽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1)培训福利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导游(52.9%)所在旅行社很少为之提供技术培训,甚至有18.6%的旅行社从未对导游进行技术培训,而仅有28.6%的旅行社会经常对导游开展技术培训。此外,工资福利待遇也是影响导游流失的重要因素。(2)职业认知期望分析。关于导游自身对职业的认知情况,72.99%的导游认为社会对其的评价是差评,仅有8.06%的导游认为社会对其是正面的评价。此外,导游在选择旅行社时,其首要考虑因素是该旅行社的团量(66.19%),其次是旅行社的声誉(64.29%),接着依次是福利(60.48%)、工资(58.10%)、旅行社规模(53.81%)、长远职业规划(53.33%)等因素。在对职业期望方面,81.43%的导游认为旅行社应提高其工资待遇,缓冲淡旺季收入的明显差异,保证收入的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应告知学生们尽管目前旅游低端职位的福利薪酬、社会地位都不高,但旅游中高端职位(如职业经理、专业技术岗位)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却并非如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摒弃“眼高手低”的择业观,修正不正确的旅游职业认知,树立从事中高端管理职位的信心,以“空杯”心态选择专业对口的行业。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不是只能当导游,在职业认知和就业选择上还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咨询公司、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教育等多种职业。

2.开设“创业课程”教育。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占有较高比例,而有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更没有开设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课程”。高校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创业教学氛围,在学生们中开展旅游创业实践活动,组织生动的创业案例讨论,组织模拟创业团队,在实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有效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增设本科生校外“职业导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高校教育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尤其是旅游企业中的精英人士应承担起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聘请其作为本科生的校外“职业导师”,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在高校上课或开办讲座,将实践领域的新动态、新思想、新理念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到企业内部去实习,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顶岗和轮岗的实习机会。

4.培育正确的人才观。首先,旅游教育要与旅游产业密切结合。针对与产业对接的实践人才,高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以及服务技能与服务意识主动性的培养。其次,旅游教育要培养新型旅游人才,不能一味跟风旅游产业,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来指导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高校旅游教育应针对博(硕)士生采取不同于本(专)科生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端的旅游研究型人才。

【注释】

[1]郑鹏,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47)、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项目(TYETP201537)、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13TAAG0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