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效果主成分因子分析
为了获取学习效果的基本结构,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教学进行变量降维。在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以确定样本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初始因子,然后采用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保留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因子负荷大于0.4的因子,最后根据因子负荷较高的变量对因子进行命名。学习效果三大方面的KMO测度值均大于0.9,巴特利特球体检验表明相关系数矩阵显著异于0,各因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各主成分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比例均大于60%,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4,表明各主成分因子的各观测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关于学习效果的主成分因子归纳为三个维度:实践与社交能力、专业认同与自豪感和研讨与自主能力(表2)。实践与社交能力主要是指与同事关系融洽,乐于助人,社会交往能力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参与越来越强;专业认同与自豪感主要指对本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对本专业引以为豪;研讨与自主能力主要是指积极参加研讨并发言,主动自发性地参与和学习。
表2 学习效果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续 表
旅游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包括以上三个维度,其原因如下:第一,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指学生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模式(白晓旭,2013)[18],合作学习旨在获得同一利益,能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往往采用这一教学模式,除了习得知识,学生的社交与合作能力也获得了提升。第二,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白晓旭,2013)[19]。旅游专业非纯理论学习,学习途径丰富,学习方式自由,可通过各种在线课程、实习实践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