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综述

二、研究综述

“定位”概念最初由里斯和特劳特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李天元,2007)[2],定位的实质是要识别和确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品质,以便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其有别于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帕洛格著、李天元等译,2007)[3]旅游目的地本质上是一种因满足游客旅游需要而产生的集合性旅游产品。而“旅游目的地定位”概念本身也就涵盖了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物化展示目的地定位战略、向目标市场沟通目的地定位战略、落实目的地定位战略和监控目的地定位战略实施有效性五大定位工作环节(曲颖、李天元,2009)[4]。其中“目的地定位战略”开发是开端环节,是目的地营销的重中之重,其根本任务在于确定对于目的地所能提供的各种属性(利益),营销者最希望让潜在旅游消费者了解并记住的是其中的哪一属性或哪些利益。之所以要记住这些特别选择的属性(利益),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与竞争对手相区分的独特位置,实现定位的根本目的(曲颖、李天元,2011)[5]

城市旅游目的地定位必须依赖于本体与外部两个核心系统的驱动,将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市场需求融合,才能为城市旅游进行科学定位(焦彦、齐善鸿等,2009)[6]。因此,目的地定位战略开发工作的操作性原则首先是从潜在游客的心灵出发,识别潜在游客心目中对当地既有位置的感知;其次是基于差异化的“决定”属性,在比较基础上,目的地自身“突出”属性中那些可与竞争对手形成显著性差异的相对优势属性(曲颖、李天元,2011)[7]。地方文化(或称文脉、地格)是实现目的地差异属性的重要源泉(李蕾蕾,1999[8];吴必虎,2001[9];郭英之,2006[10])。

城市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的实践性、针对性强。我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结合具体城市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陈扬(2004)[11]对重庆市的旅游定位与形象研究,马晓龙(2006)[12]对西安城市旅游形象再定位的研究,张宪玉、刘家明等(2008)[13]对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研究。河西走廊虽地处西部偏远地区,但因境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遗存,开展旅游活动较早,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多年的旅游业发展中,区域内城市旅游目的地一直没有摆脱资源导向型定位和市场形象,严重制约了河西走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如齐德利、肖星等(2004)[14]通过分析甘肃丹霞地貌地方性、旅游意境流和可替代性产品背景,对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定位进行了研究。程胜龙、周武生等(2008)[15]研究了兰州市旅游形象感知资源以及旅游形象定位,提出二级旅游理念及宣传口号。焦世泰(2010)[16]研究了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形象定位问题,并提出两级旅游理念与多重宣传口号。总体而言,河西走廊城市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与实践尚未得到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