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居民旅游需求的快速释放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涉旅部门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前瞻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在当前的形势下,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为了适应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大政方针,2010年,教育部授权第一批57所高校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简称MTA)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作为首批招生单位,在近七年的项目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完成了核心课程的建设,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紧密联系行业领军企业,对接社会资源办学;积极开拓国际办学资源,推动专业研究生双学位合作项目;重视实践,鼓励创业,营造旅游创新生态圈。为了培养旅游新业态的创业者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复旦大学旅游学管理专业硕士项目(以下简称复旦MTA)始终重视实践水平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伴随着MTA项目的快速成长,学术界对于MTA教育的观察与反思也在同步进行。2015年由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白长虹教授主编的“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中专设一部讨论MTA教育的专辑《MTA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回顾了MTA项目的发展历程,在结合中外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该书中选录的很多文章极具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处处长的唐继卫先生撰文指出:自1990年我国批准设置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占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半壁江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度关注和着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当前培养单位层面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够清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论文标准尚不规范和稳定;实践教学平台短缺;管理制度滞后等。相关改革工作应该针对现存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2]。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吕宛青教授在总结云南大学MTA教育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尤其是“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活动仿真模拟实验室”“旅游管理数据分析中心”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旅游专门人才极为重要[3]。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李君轶教授等结合该校MTA“旅游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实践经验指出,该课程建设中存在教材内容老旧、理论性过强、实践环节不足和理论脱离实践等不足,进而指出:“实践性是MTA与传统旅游学术硕士的本质区别,带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受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重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的不断成长,都要求MTA教学内容要不断地与行业协同。”[4]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MTA招生主管王杉先生结合美国康奈尔大学服务管理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方案,指出目前MTA课程体系需要在职业的针对性、学生职业发展与行业实践的结合、学生入学前的基础强化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他还认为,MTA培养院校应该将专业方向直接锁定行业中的某类职业,根据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一些低学分但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强大助推作用的部分,让MTA教育真正成为进入旅游业管理岗位的起点[5]。为了全面了解全国各培养单位在MTA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发展状况,2014年全国MTA教指委在国务院学位办的指导和资助下对相关院校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完成了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MTA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报告指出,目前全国各MTA培养单位所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案例教学、精英讲座、移动课堂、专题调研、专项研究、创业策划、挂职实习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案例教学、精英讲座、移动课堂和专题调研,而作为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调研结果并不乐观,只有18%的院校有专属于MTA教育项目的固定合作单位。针对上述状况,报告指出:“各院校必须建立与实践单位或实践工作者有效的合作机制,否则,实践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持续性的保证。”[6]除了上述文献之外,近年来还有很多学者针对MTA项目的发展提出建议和设想,议题大多集中于MTA教育的项目定位、办学特色、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中外比较等方面,针对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的专题讨论比较少见[7]。
结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复旦MTA项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本文作者认为实践基地不仅应被视作MTA实践教学的一种可选形式,更应该被赋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重要职能,为课程体系改革、案例编写、专业实习、论文写作、师资建设、就业辅导等培养环节提供一个综合性产学研互动平台,并就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必要性、功能性和操作性等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