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地,通过手持GPS和问卷调查,结构化地描述了主题公园旅游者在香港海洋公园内部的旅游时空行为模式,收集了主题公园旅游者在园区内景点的选择、到达时间和离开时间的信息,计算出主题公园旅游者在每个景点的停留时间,将景点进行分类后归纳为场馆类、剧场类和娱乐类三类景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八个聚类类型,最后将主题公园旅游者总结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场馆导向型旅游者、剧场导向型旅游者、娱乐导向型和均衡型旅游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为主题公园的旅游者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的旅游产品,明确针对“谁”进行市场营销,而且影响对主题公园旅游市场规模的认识和预测。从主题公园旅游者的外显行为入手,可以将旅游者需求倾向与主题公园规划直接联系起来,对于主题公园的景点建设、产品供给和市场营销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该文章后续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旅游者相关情况的研究,例如确认场馆类旅游者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收入结构和教育水平等,由此可以推测出某类型的景点将会吸引什么情况的主题公园旅游者,从而可以主题公园的目标群体定位或者后期主题公园的完善更新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注释】
[1]黄潇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林哲民,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旅游者时空行为规律的旅游时间规划方法研究”(41301142)的资助。
[2]李亚兵:《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进展》,《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郑江宁、周春发:《世界主题公园现状及经营策略发展趋势》,《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董观志、李立志:《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06年第4期。
[5]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地理学报》1997年第52期。
[6]王小芳:《主题乐园游乐质量、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愿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陈秀芬、唐吉民:《国内大型主题乐园顾客满意度之研究》,《屏东教大教育》2011第1期。
[8]龚映梅:《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9]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郑维、董观志:《主题公园营销模式与技术》,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10]董观志、苏影:《主题公园营运力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11]林慧如、陈柔臻、费聿明:《亲水设施如何吸引游客游园的意愿——以月眉育乐世界为例》,《网路社会通讯》2008第1期。
[12]Henk R.Pieters R.Kitty K.,“Satisfaction with Amusement Park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1001-1005.
[13]Haahti A.,Ugur Y.,“A Multi-attribut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mage of a Theme Park:The Case of Santa Park in Lapland”,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04:390-397.
[14]Zeppel H.,“Cultural Tourism at the Cowichan Native Village,British Columbia”,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p.192.
[15]董观志:《深圳华侨城旅游客源分异规律的量化研究》,《经济地理》1999第19期。
[16]柴彦威:《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1页。
[17]Raubal,M.,Miller,H.J.and Bridwell S.,“User-Centered Time Geography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s”,Geogr.Ann.
[18]Clawson,M.and Knetsch,J.L.,“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1966.
[19]Pearce P.L.,“Tourist Behavior:Themes and Conceptual Schemes”,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