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确保实践基地良性发展

(二)不断探索合理的管理模式,确保实践基地良性发展

学校和共建单位要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考核与总结,在兼顾各自利益诉求的情况下,探索双方共赢互利的合理化管理模式。要充分调动共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提升共建单位的竞争力,为共建单位定向培养优秀人才。共建单位应设置与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相匹配的实习岗位,激发学生对实践基地的参与度和热情。学生实践满意度高,企业才会得到较好的反馈,继而推动实践基地良性发展。基地的管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规范。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课程的学分设定、授课过程及学习结果考核、专业实践指导教师聘用和培训等事项的管理规范,由项目主导制订;涉及实践基地安全管理、专业实践期间学生考勤制度等方面的管理规范,由共建单位主导制订;涉及基地工作机制、专业实践岗位匹配、指导教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办法,由项目和共建单位分别制订或共同研究制订。最终形成统一的实践规范、实践标准与实践考核机制。

其次,建立健全实践评估机制。实践基地设立后,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包括实践教师团队、教学管理团队以及督导专家团队,形成专业指导—跟踪管理—专家反馈的实践效果追踪评价的一条龙机制,并定期对学生在各个实践基地的实习效果进行整理与评估。

再次,建立健全实践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从共建单位、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在实践基地投入工作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学校渠道予以一定的表彰奖励。对于在实践基地工作中付出精力较多的老师,在工作量计算或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体现。对于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成绩、奖学金等方面给予鼓励。在教师队伍方面,可以定期举办培训和讨论,鼓励老师之间多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