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开发路径研究
刘民坤 蒋丽玲 陈湘漪[1]
〔摘要〕 “一带一路”发展理念为当下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越旅游合作已有10余年的历史,但始终未能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本文在回顾跨境旅游合作区、旅游合作机制研究和旅游合作路径研究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条件与阻碍因素分析,进而针对当前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阻碍提出了开发路径。文章认为,建设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首要突破是推进中越跨境旅游合作机构建设,在双方政府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成立中越跨境旅游协调发展委员会、中越跨境旅游合作保障机构和中越跨境旅游自驾车营地联盟等机构,为跨境旅游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及服务;通过中越跨境旅游合作机构的助力,进而加强中越跨境旅游在旅游通关共惠、旅游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品牌形象共塑、客源市场共拓和发展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共生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 开发路径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借助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多边机制,推进基建、交通、贸易等多领域的合作。两会期间,新式合作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更是成为国民经济热点。作为参与其中的14省区市之一的广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形成的新格局既是广西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又是新的挑战。
早在2004年,中越两国共同提出了“两廊一圈”的经济发展构想。2008年,双方又就落实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措施达成了共识。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崇左大新跨国瀑布景区和凭祥友谊关景区构建中越国际合作区。随后,东兴成为重点开放实验区,加速推进了东兴—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由此可见,广西与越南跨境旅游合作已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跨境旅游的发展和双方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