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与酒店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基于文献和实践调查的理论框架
李 彬 秦 宇 温 婧[1]
20世纪末,携程、“建国客栈”(如家前身)、锦江之星等旅游与酒店企业悄然成立。十几年来,这些企业从草根创业到高速成长直至先后上市成为旅游行业中的著名企业。紧随其后的是艺龙、去哪儿、途牛、同程、驴妈妈、八爪鱼、7天、汉庭等一批新兴旅游与酒店企业快速发展。当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马蜂窝、穷游、在路上、众荟、泰久、面包旅行、布丁、桔子、亚朵等一大批“新新”创业企业不断涌现,旅游产业中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正在发育,至今已经形成一股席卷整个旅游产业的创业浪潮,并且成为产业从业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然而,这些旅游企业的创业浪潮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关注。针对旅游创业的理论研究还相当不足。例如,我们在CNKI文献库中,以“创业”和“旅游”(或“酒店”)为主题词搜索的116篇文献中,真正研究旅游企业创业的学术文献仅有10余篇。
从对旅游与酒店创业研究的文献回顾来看,国外旅游及酒店创业的研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研究类型是描述创业现象中的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企业、创业绩效等几个基础范畴,研究内容是以对这些范畴进行宽泛的描述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以探索创业现象中主要基础范畴间因果关系为主的研究,但对于旅游企业“创业过程”这一重要范畴以及该范畴与其他几个范畴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另一种是以深入探讨主要范畴的类型、结构、特点为主的研究,对旅游企业创业者的人口特征,如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创业动机、创业方式、创业导向等范畴进行了深化研究,但整体来看对创业环境、创业过程、创业绩效等其他范畴的深化研究并不多见。国内旅游与酒店创业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性分析阶段,对创业环境、创业企业等范畴研究还较少涉及,对范畴间关系的研究也较少。
总之,国内外旅游创业研究已借鉴主流创业研究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国外旅游创业研究起步较早,对创业研究中的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企业、创业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相对集中和深入的研究。然而,主流创业研究已在创业研究的整合性研究、创业过程的深入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与这些研究相比,旅游与酒店创业研究的研究主题还不系统,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还不够先进,特别是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以指导该领域的研究。
然而,面对行业实践的快速发展,旅游创业研究似乎还没有深入分析这类快速成长的旅游创业企业的创业实践,因而也不能在这些记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中国旅游企业创业研究的理论议程。
基于上述分析,借鉴主流创业研究框架,我们提出了一个旅游与酒店创业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创业环境中除了列出经济、文化、制度和政策等宏观环境的因素外,还列出了“地理/集群”因素,以体现旅游业创业过程中的“目的地”“客源地”和“旅游产业集群”等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列出了一些现有研究忽视的因素,如竞争、利益相关者、创业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等。同时,这一框架不仅详细列出了创业研究各个范畴内可以深入分析的各个因素,也给出了各个范畴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较为清晰地构建了一个未来旅游与酒店创业研究的范畴间的框架。
之后,本文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在该领域可研究的议题清单。从2007年开始,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研究团队对如家、携程、7天、锦江之星、亚朵、众荟、穷游等旅游及酒店企业的创业实践进行了调查。到2015年4月为止,已调研创业企业50多家,调查旅游与酒店企业创始人(含CEO、联合创始人)60余人、高管200余人,积累质性访谈资料近200万字。
在对旅游及酒店创业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来自实践中的大量研究问题。因此从创业环境(宏观环境、地理环境和产业环境)、创业过程(机会识别、资源利用与配置、创业成长与经营等)、创业主体(创业者和创业主体)、创业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和详细的未来可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与一般创业理论相比,旅游创业研究大多是在“旅游”这一情境下以旅游企业为样本或案例对一般创业理论进行的实证检验,缺乏理论框架的构建。这种现状,一方面和旅游创业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旅游创业研究与创业主体——旅游企业的创业实践相脱节有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未来旅游创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在对旅游企业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上的参考。
【注释】
[1]李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教授。温婧,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