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组报告
周其厚(桂林旅游学院)《新常态下旅游产业需求与高等旅游人才培养》一文指出,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的一系列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的高校旅游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着专业划分过多过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校企合作不够深化的问题。为了培养出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和实践型人才,高等旅游教育应该根据旅游新业态的变化,加快急需专业的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在教学手段上更多地把握新技术和新理念,培养信息化人才;可以利用一些项目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化”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进国际旅游教育资源,坚定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郭英之、董秋琴、董坤、王莹、李海军(复旦大学旅游学系)《高等院校全英文研讨课程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一文,以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全英文研讨课程为例,阐述了高等院校全英文研讨课程的建设目标模式和发展优势,并指出其具有课堂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案例研究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色。文章提出立体化旅游教学途径与多元化旅游教学方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融合性旅游教育模式与应用性旅游教育改革相结合的主题设计创新模式,并探讨其对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郑鹏(郑州大学)《导游行业人员流失问题分析与教育建议》一文,以导游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导游流失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导游流失的原因,一是培训福利方面,大部分导游所在旅行社很少提供技术培训,导致导游的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无法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引发离职。另外,导游在旅游淡旺季的收入差别突出,且得到的社会保障不足,从而降低其从事导游的信心。二是职业认知期望方面,导游职业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使部分导游职业自尊感丧失,加大了流失率。文章提出,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者应该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开设“创业课程”教育、增设本科生校外“职业导师”、培养正确的人才观,以此来缓解导游的流失。
王红国、汪安梅(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文指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出缺乏应用性的问题。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和改革应遵循坚持社会导向,以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方向;坚持能力本位,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关注可持续发展,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竞争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做到岗证课一体化;以职业素养为抓手,坚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五大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基础课程、联合课程和实操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分析其在实施中会遇到的难点及对策。
苏振昌(台湾师范大学运动休闲与餐旅管理研究所)《探索顶尖餐旅企业:打造感动员工的幸福方程式》一文,以五家餐旅企业和两家非餐旅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工作环境、待遇与培育、福利与奖励、友善职场和其他特色五个方面入手,对七家企业的主管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归纳访谈内容,共得出21个幸福企业植基模型,进一步得到企业的幸福方程式。研究结果显示,薪水是员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子,对餐旅企业来说,五大幸福关键因子是员工职业生涯升迁、表扬与奖赏、工作空间设计与舒适度/职场健康促进、员工资商与关怀和永续发展与社会关怀;对非餐旅企业来说,五大幸福关键因子是员工职业生涯升迁、工作空间设计与舒适度、其他照护福利、员工资商与关怀和永续发展与社会关怀。
李海军、谢继忠(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实证研究》一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学习动机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全国高校旅游院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抽样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后得出结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具体体现为自我提升型动机、就业取向型动机和兴趣爱好型动机。基于此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高校应该加强经济扶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重塑,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并且高校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郑向敏、吴倩倩、殷杰(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问题与思维:变革时代的旅游教育》一文指出,旅游教育面临着新数据、新技术、新休闲、新交通、新媒体和新游客时代引发的问题,国家教育发展层面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发展层面的问题,教师个人发展层面的问题和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层面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和困难,旅游教育改革需要新的理念和思维:学习理念和明天思维、跨界理念和“+”思维、共享理念和分享思维、水桶理念和长板思维、资本理念和整合思维、教育理念和“屌丝”思维、产品理念和观念思维、生活理念和安全思维以及自由理念和入流思维。
董秋琴、孙晓川(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学生家庭收入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一文,在回顾了国内外学习效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各大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收入的本科生对学习效果的实践与社交能力和专业认同与自豪两个公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包括自卑心理与资金支持原因,后者包括职业规划与自身认识原因;不同家庭收入的本科生对学习效果的研讨与自主能力公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由于科研训练和教学模式原因。文章最后分别针对三个公因子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改对策。
陈雪琼、黄沛、甘雄(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互联网+”旅游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一文,在分析高校旅游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两方面的旅游教学改革创新内容体系:一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设计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互联网教材;二是有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阶梯式实践教学方式并搭建高效的实践反馈机制。文章还提出搭建校企间专业能力平台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营造多元教学模式氛围、理论实践链接式教育的保障措施,以期为高校旅游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王洁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之问题与对策》一文,在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关于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教育建议:抓好就业指导中的思想观念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说明会、增设本科生校外“职业导师”、建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正确认识旅游专业的就业特点。
阮霄辰、邹光勇(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上海商学院为例》一文,基于酒店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和行业特征,从文献中提炼出四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分别为“产学一体”模式、“双定生”模式、“订单班”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并对四种模式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酒店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海商学院为例,进一步证明校企合作是酒店人力板块的必然趋势,双方资源互补、诚挚合作,结合政府支持、可持续原则、合作三方满意度等因素,可以帮助行业发展,最后提出优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方法。
柴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市场激励还是政府引导:导游素质与旅游业发展的机制分析》一文,分别从旅游价值链中的导游、旅行社、产品销售商和政府四个角色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促进旅游业的有机发展,文章提出政府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对旅游地商品进行最高限价政策;商品销售商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渠道,增加消费量;旅行社进行专业化转型和导游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吴文智(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系)《当前乡村民宿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提出民宿可以引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指出乡村民宿面临着如何将农房居住与城市有效需求更好地对接和如何让城市资本和人才顺畅下乡两大问题。为解决要素的流动与配置障碍和行业的经营与管理障碍,文章提出应在行业认同、规划引导、房地保障、经营资格、公共配套、行业自律、业主培训等方面予以帮扶,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创新与乡村的持续发展。
王莹(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旅游高等教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一文,以东中西部共6个省市高校的旅游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探讨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不同聚类特征和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学习态度缺失型受访者人数大于学习积极主动型受访者,学习效果细微型受访者的人数大于学习效果显著型受访者。文章提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应该跨级互相指导,提升各年级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制订分阶段目标规划;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人文关怀,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孙瑾瑾(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李勇泉(华侨大学旅游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张雯(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我国旅游学科高绩效学者的合著网络特征分析》一文,以我国旅游学科21位高绩效学者为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与文献计量方法,深入分析高绩效学者的合著网络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旅游学科高绩效学者合著网络规模差异大,规模等级与绩效高低不一致;合著网络整体密度普遍偏低,合作关系松散;联系紧密的学者之间主要为师生和同事关系,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接近性;网络中派系数量较多,资源聚集度高。文章提出,科研管理部门应重视人才培养,搭建跨地区、跨院校合作平台;学者应丰富科研合作类型、拓宽科研合作渠道,建立较为稳定的科研合作团体。
熊敬锘(桂林旅游学院)《校企合作视阈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一文,在归纳国内旅游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以桂林旅游学院为案例,分析其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模式。文章提出,旅游院校应构建校企合作制度体系,规范合作程序;确定合作企业的准入标准,建立准入机制;与企业合理分配利益,共同承担风险。
张帆、曾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基于策划岗位需求的旅游策划类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一文,通过对旅游行业核心产业岗位招聘信息进行调查,归纳出旅游行业招聘策划类人才的实际岗位分布和不同岗位对应聘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策划课程内容体系。
巫玫慧(育达科技大学休闲事业管理研究所)《教育训练旅游与工作投入、组织认同关系之研究》一文,以举办旅游式教育训练的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育训练可以让员工对工作的内容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员工接受教育训练的程度或次数越频繁,对于组织运作和工作执行上的体悟越深刻,对组织的认同感也就越高。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员工教育训练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度和组织认同度。
段炼(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开展探险旅游技能教学可行性分析》一文指出,从事探险旅游的人员应该具有符合探险项目的特色技能,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目前探险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着缺乏培训资质、上岗门槛过低、自身素质偏低等问题。高校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管理学科和行业需求上具备优势,因此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露营与野外餐饮、徒步、绳索技能和野外救护能力等探险旅游技能教学科目。
巴兆祥、谢斐(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上海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满意度研究》一文,以上海市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院校的部分学生和已毕业学生为随机抽样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学生满意度受学生期望的负向影响,价值感知对学生满意度有非显著的正向影响,质量感知的三个向度都对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文章提出,高校应不断根据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改善课程质量,最终实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满意度,使其更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仪孝法(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校企一体、学工四导——以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例》一文,深度解析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所谓“学工四导”是指学习与工作相融合,实行导师制、导生制、导员制和导室制。该校充分利用学校和旅游企业两种资源来繁荣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专业培养、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就业实习、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林俊、白晓娟(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与改革》一文,通过实例分析在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过程中,最常见的“订单”式和工学交替的“2+1”式两种模式,结合实际工作对培养过程进行剖析,展现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工作内容及人才培养过程。文章提出,要在根本上把学校和企业融合起来,“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将成为校企合作改革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可以出资开设校办企业,而企业也可以出资开办高职院校。
董坤(复旦大学旅游学系)《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一文,采用分层抽样法,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满意度的组成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显著地正向影响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良好的学习态度对改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能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满意度分别有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
庄敏、杨怡然、刘爱静(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基于越轨行为理论的导游获取回扣行为研究》一文,基于越轨理论,以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数据,从个体心理、社会互动和行为后果反馈三个方面对导游获取回扣行为进行解释。研究结果显示,导游人员并不认为收取回扣和职业道德素质有关,他们认为回扣是应有的回报,同时他们认为目前的舆论报道有失公允。影响导游收取回扣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导游的工作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产生偏差,旅游法对导游的约束力影响甚微,导游所处工作环境认为收取回扣是合理的,旅行社为寻求利益默许收取回扣的行为。从行为后果反馈角度讲,导游收取回扣的后果不足以对其产生约束。文章建议,应完善导游的薪酬制度,改善导游行业风气,加强法律制约,加强对导游的正面报道。
李艳霞、蓝星、王春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本科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演化过程研究:基于IEMS案例》一文,采用探索式单案例的研究方法,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为案例,从动态角度探索和归纳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化。研究显示,IEMS的路径过程是宏观和微观层面演化和互动的结果,把握机会和应对挑战是引发人才培养模式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会展教育项目来说,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将探索式和开发式战略有机结合,实现会展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詹悉珍(台湾致理科技大学休闲事业管理学系)《探讨会展人才培育课程设计》一文,通过整理文献,归纳出台湾目前会展教育课程的课程设计现状,采用质性研究法,选取曾经参加过会展产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焦点团体访谈。
周晓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指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在双方的用人需求、实习生的管理、实习生的薪资、企业的参与力度、实习学生的专业等方面存在问题。而运转良好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服务社会。因此,高校应该完善用人需求制度,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解决实习生管理和薪酬问题,加大力度吸引旅游企业参与其中,正确对待实习生的专业问题,优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程葆青、陈曦、陆心韵(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一文指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信息化,旅游企业急需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旅游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文章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依托,提出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该机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和教学保障四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提高应用型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
程冰(桂林旅游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旅游院校构建以课题为导向的梯级实训周教学实践体系探讨——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一文指出,旅游院校在实训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重实习、轻实训,重技能、轻创新和重个人、轻团队的问题。文章提出建立结构性实训教学体系: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体系三个横向维度入手,做好实训教学体系的基础框架;从行业认知、实操教学、综合实训三个纵向维度入手,做好实训教学体系的专业架构。文章还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介绍该教学体系在实践应用中的检验。
李娟(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于学生需求认知的旅游专业本科与高职教学满意度差异实证研究》一文,采用实证研究法,以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生和高职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研究其对教学满意度感知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专业本科与高职学生在教师授课、环境资源和教学安排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提出,应根据旅游专业本科生和高职生的个体特征差异来进行差异化教学培养,以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教学满意度。
张秦(复旦大学旅游学系)、郑耀星(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SERVQUAL模型在我国职教师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我国职教师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SERVQUAL量表,并以国内开设职教师资酒店管理专业的十所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造成教学质量差距的原因是院校感知、标准制定、信息传递和沟通反馈四个方面存在差距。文章提出,应准确把握专业特征,制订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方案;科学探究相关标准,培养综合性的职教师资人才;重点关注教师素养,解决多样性的教学传递障碍;紧密联系在校学生,构建顺畅性的沟通反馈渠道,以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学质量差距。
焦念涛(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郑向敏、殷杰、徐莉(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酒店实习生满意度:因子分析与回归模型构建——基于12个城市63家高星级酒店的问卷数据》一文,对12个城市63家高星级酒店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得到五个影响实习生满意度的因子,分别为酒店管理与培训、教师实习指导、学校实习安排、员工关系和工作时长。再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发现,五个因子均对实习生的满意度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且均为正相关,其中酒店的管理与培训、教师的实习指导有显著影响。高校和酒店可以据此在学生实习时完善实习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彭鹏(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周春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姜锐(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评价的初步探析》一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构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再以拥有校企合作参与经验的师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优化了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校中店、店中校和订单式三种合作模式进行评价。文章认为,酒店需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学校需要努力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学生需要摆正心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政府需要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细则,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会议的闭幕式由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系主任孙云龙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黄洋教授致闭幕词。本次会议围绕“旅游创新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的主旨演讲、讲座和论文开阔了与会者开展旅游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思路,为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了诸多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