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等教育聚类分析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聚类分析研究综述

首先是国外高等教育聚类分析研究方面。Smet(2006)[11]基于Salmon在线调节模型,研究了同龄人导师的干预方式,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三种类型。Germeijs(2012)[12]调查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的决策过程,利用潜在聚类分析将调查对象分为四类。Heiskanen(2012)[13]以参加激发学生主动性心理课程的工程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学生的动机策略和认知与其学习参与性的关系并对其分类。Poínhos(2013)[14]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葡萄牙高校学生的三类饮食子群并分析其不同的饮食风格。Zsóka(2013)[15]根据环境教育、环境知识、态度大学生行为等研究维度将学生分为五类。Engström(2014)[16]探寻瑞典科技型大学缺少女大学生现状对四类工程专业女大学生的影响。Park(2016)[17]基于教学管理系统和教育机构课程库中在线学生行为数据,将被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提取其共同在线学习行为特色。

其次是国内高等教育的聚类分析研究方面。宋中英和雷庆(2010)[18]建立了高等学校分类框架和指标体系,总结北京市高校分类类型。严全治和张倩倩(2010)[19]对我国省级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了努力程度进行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做出分类和评价。黄海敏(2011)[20]以高等教育学费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聚类分析。田娜和陈明选(2014)[21]以江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为例,根据学生相似特性对学生进行分组。屈文建等(2011)[22]、张灵芝(2012)[23]、赵香媖等(2014)[24]、牛奉高等(2013)[25]、王中晶和袁勤俭(2015)[26]、万昆等(2015)[27]对不同阶段教育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分别对不同时期我国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主题演化和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组展示。曲霞等(2015)[28]对17家高等教育期刊发文院校倾向、作者倾向、省域倾向、研究范式倾向和研究领域倾向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