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

(三)上海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

所谓的酒店行业人才,应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服务理念、心理素质、反应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团队精神、潜能挖掘等,这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指导和企业的帮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商学院的成功经验引发人们关注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内在驱动力,是合作的良好开端。而运作机制更注重整个过程的微观层面,这其中包括课程体系设计、人才方案协商、合作细则拟定、意见反馈等,而对比分析各类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地处理各类细节因素、找寻最适合的途径尤为重要。

1.办学方式对比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学校为企业的用工提供保障,与“产学一体”模式不同的是,上海商学院“订单班”模式除了与企业沟通协作,也更注重与旅游局、兄弟高校等特定企业之外的机构合作,进而完成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除校企双方外,其余机构也更好地涉入酒店人力资源领域的建设中,为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教学内容对比

校企合作的旅游酒店院校无论何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均参照了实际的岗位需求,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辅以实践性课程,具有完整且严密的理论体系,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行业相关知识。上海商学院与国外优质名校培养方式的相同点在于,重视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训练,因为酒店行业是应用型极强的行业,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实践教学比较

作为应用型学科,实践的环节至关重要,不少高校除了引进企业资源外,也设置了校内实习机会,但国内的高校大多实习时间短、渠道窄、无法与课程良好地接轨,即使是合作办学模式,也难以保证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而上海商学院的合作酒店给予了学生大量机会,又规定了最少时间限制,且岗位涵盖了酒店各个不同的部门,因此培养的价值优势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4.国外优秀教育制度的可借鉴性

欧美等成熟市场的酒店业起步早于国内,校企合作也广泛开展,课程设置极具实用性,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限选课程、自由选课和实践,又有知名酒店的企业高管亲自授课,学生对酒店的了解不仅限于酒店行业、硬件与软件,还对细节处理、实操要点均有深刻认识。另外,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是保障,校企双方在合作中难免产生冲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和限制是较好的途径。

各种模式的异同显而易见、各有千秋,而真正适宜的方式是各个具体因素的集中表现,政府应规范校企合作的环境,提供条件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应完全投入教育中,与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培养更具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兴趣以及满意度,以“主人翁”的视角提升职业技能,成就职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