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双元制”模式

德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是由学校企业联合举办,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培训资源进行充分结合、理论结合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合作教学方式。“双元制”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行业与企业广泛参与,使年轻人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并通过实践熟悉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企业的职业培训为主,并与学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Hyslop A.(2012)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建立在工厂实践培训和学校理论教育双系统之上的,并直接与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联,并强调这是德国整体经济和系统成功的“秘密”所在,这种“双元”结构为员工提供了及时的训练,并为企业及时提供了熟练的员工[27]

在“双元制”下,Göhringer A.(2002)认为德国这种“双元制”合作教育模式显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毕业生对企业已经非常了解,并且企业对所要雇佣的学生能力也有充分的认识,这部分学生无须再有一个对企业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这对企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8]

至于选择“双元制”教育的根本原因,Pilz M.(2009)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指出是因为人们基于完全理性的动机,并且在德国的劳动市场中没有任何人会对进入企业参与学徒式“双元”系统培训的那些人贴上侮辱性的“二等公民”标签[29]。Martina B.(2008)则是从年轻人个体的角度阐述了他们自己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有着较为独特的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相关群体(尤其是家人)的支持,因此会在取得大学录取资格的条件下,选择学徒性质的“双元制”道路来开拓自己的职业领域[30]

2.“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模式也称“工读交替制”,这是英国高职教育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安排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来理论联系实际,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巩固知识,接着再进入企业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就像人们食用的“三明治”一样。通过这种“工读交替”的学习方式,在三年至四年中将学生培养成为毕业即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员工。此外,在企业进行实习时,学生一般还能领取企业发放的工资,这样也增强了学生参与这种模式的积极性。

Toohey S.和Ryan G.(1996)在早年对各种实习模式成效评估的研究中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将实习更大程度地融入教学计划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测试自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只有在工作场所,在苛刻和复杂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证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评估证明学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并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些都得到了雇主和专业机构的高度重视[31]

Harvey L.(2005)认为学生可以通过“三明治”教育中的一年实习期来获得工作经验,或者通过去企业参观或与企业员工合作完成项目,通过这种近距离接触企业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32]

在对于英国阿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中,Reddy P.和Moores E.(2006)认为进入企业的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感受工作环境和学习的宝贵经验,这种“三明治”式的教育方式被认为是阿斯顿大学连年在英国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率最高的高校之一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三明治”教学在实用型专业方面的效果要比理论型专业好得多[33]

Yorke M.和Harvey L.(2005)通过研究发现,雇主在招聘大学生时要求越来越高,获得学历或学位只是大学生的一个开始,他们需要表现出雇主所要求的素质与其他方面的成就;并且一些中小型企业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的要求比已经与大学开展“工学交替”的大型企业更高[34]

3.“合作教育”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从19世纪初开始探索“合作教育”,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专业人才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参加顶岗实践。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在企业的实践锻炼,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这是一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由于当时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十分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因此不少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加入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来。“合作教育”中企业与学校合作,使得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进入企业锻炼,这两种方式在大学中交替进行,这使学校快速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提供了可能。同时,企业能尽快获得合格的员工,补充了人力资源,满足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早在1997年,由Van Gyn G.对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维多利亚省的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超过两年的调查,其中包括309名参与了合作教育的学生,以及690名未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最后结果表明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的工作表现要好于未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35]

Cedercreutz K.和Cates C.(2010)讨论了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计划的成功。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共同进行,通常这种“学校—企业”的模式贯穿于大学三年的学习,学生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并积累工作经验。“合作教育”的成功给了大学竞争优势,提升了学校在行业内的认同感,同时也使企业文化成为校园的一部分[36]

Fifolt M.和Searby L.(2010)经过研究发现,通过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和实习计划,给企业和雇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招募和留用大学生,并以此建立起一支由高度熟练和精通技术的大学生所组成的员工队伍[37]

在对于采用“合作教育”学生的现场工作情况考核方面,Rainsbury E.等学者(1998)在早先的研究中提出,应该通过学生、雇主和学校教师三方协作,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共同对学生在工作现场的成绩进行评估,并认为必须不断对学生的工作现场表现进行监测和分析,这影响到“合作教育”的过程[38]

4.“行业主导”模式

澳大利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澳大利亚在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制度,行业积极参与到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学校具体教学的安排的全过程中。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立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服务处等都是由行业中的佼佼者组成的,通过TAFE,行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制定工作标准和规范,都有行业的身影。

行业通过加入TAFE学校的董事会,来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利用行业资源帮助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并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同时行业会为学校提供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行业为TAFE学校的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Bowie V.(2004)提出,在澳大利亚,年轻人可以通过TAFE学院提供的一到两年的各种职业入门教育具备入职资格,这些课程可以衔接遍布澳大利亚的大学青年工作课程,学生也可以直接进入五所大学参加青年工作课程的学习[39]

Shah C.(2003)发现维多利亚州制造业的教育培训需求下降并转向服务行业和信息产业,同时总结了TAFE学院提供课程的主要范围,如针对个人爱好、休闲或出于自我提高要求的课程,语文、数学等职前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课程,入门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式培训或技术培训课程,初级培训后的各领域中的高级资格证书课程等[40]

国内外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影响因素、社会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缩小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差距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社会观念、文化传统、办学体制、校企关系、学校及企业相关政策诉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乃至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

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学校的功能定位、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求学目的等方面考虑,同时特别需要校企双方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和效果。